1960年11月5日清晨,西北戈壁,寒風吹得試驗場旗幟獵獵作響。一個身形硬朗的中年人站在發射指揮台上,身穿工裝、神情凝重。
他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工程師,卻是這次導彈試驗的總指揮。就在九點整,中國第一枚自主仿製的近地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十分鐘後精準命中目標區。
一片歡呼聲中,這位“門外漢”一言不發,只是靜靜注視着天邊。他叫張鐮斧,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戰場殺敵英雄。從梭鏢刺鬼子到導彈破長空,他用一生書寫“文武雙全”的傳奇。

張鐮斧出生於1921年3月的山西忻縣南湖村,一個靠走西口謀生的家庭。年少時,他在忻州曹村高小讀書,受五四思潮影響,少年便立志投身抗日。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他毅然報名參加八路軍,年僅16歲。離家時他交出名字“張繼唐”,改名“張鐮斧”。鐮斧者,黨旗之形,工農之志。他說,願做黨的一把利器,劈山斬敵。
剛入伍,他只分到一支梭鏢和兩顆手榴彈。他滿腹不滿,問領導爲何別人有槍。對方拍拍他肩膀說:“槍在鬼子手裏,有本事就去搶。”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幾天後,他在張店戰鬥中衝鋒在前,一人刺死七八名日軍,硬是從敵人手中奪來了三八大蓋。從此,他在部隊裏有了個稱號——“小老虎”。

抗戰八年,他從普通戰士一路打到軍工部工程處副處長,走在槍林彈雨中,從未退縮。百團大戰、香城固伏擊戰、百餘次戰鬥,他都在一線。
雙腳凍破,血肉模糊,也未掉隊。解放戰爭爆發,他又率部參加上黨、魯西南、定陶、平漢等戰役。
1948年淮海戰役,他帶領一個營與裝備精良的黃維兵團對峙八小時,打退敵軍突圍,贏得圍殲戰主動權。戰後,他癱坐在樹下,手上還攥着帶血的作戰圖。

重慶解放前夜,他擔任前衛團團長。夜渡長江,佔領江北渡口,使蔣介石倉皇出逃,重慶提前解放。跟隨二野三兵團,他一路南征,足跡踏遍西南大地。戰功赫赫,卻從不自誇。有人問他最驕傲的戰果,他只淡淡一句:“我是個兵。”
抗美援朝,他帶着剛重組的第12軍35師再赴戰場。坑道作戰,他是創始人之一。四百多次戰鬥,殲敵兩萬餘人。
第五次戰役後,他在赴上甘嶺途中遭炮擊重傷,體內殘留彈片終生無法取出。他拒絕優待,繼續回前線指揮反擊戰。他說:“能活着回來,是戰友們用命換的。”

1955年授銜,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爲大校。當時他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深造,原本準備回原部隊擔任副軍長。就在這年春天,他突然接到中央命令: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兼任導彈總裝廠211廠廠長。
他沒學過物理,不懂火箭。但他沒有猶豫,立即中止學業報到上任。此時,“東風一號”導彈因蘇聯專家撤走全面停工。
圖紙缺失,材料斷供,工人情緒低落。張鐮斧一來就把話撂下:“這仗我們打定了,誰退就是逃兵。”他不坐辦公室,穿着工作服進車間,拿起扳手跟工人一起幹。
沒人認得他是廠長,只當他是個“老學工”。他學焊接、裝配、線路、推進,晚上挑燈讀書,白天巡車間問問題。三個月,他成了能講理論、會操作的“行家”。

他帶領8000多人,夜以繼日,全力攻堅。沒有圖紙就畫,沒有設備就造。他在每個關鍵點位親自盯防,技術人員說他比工程師還懂細節。用他的話說:“不懂就學,打仗也沒人教我怎麼躲子彈。”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升空成功。12月6日、16日,第二、第三枚導彈連續成功發射。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近地導彈製造能力的國家。張鐮斧沒去領獎,只寫下一句話:“我不過是帶頭幹活的。”

隨後,他參與制定“八年四彈”發展規劃,全面負責導彈生產與器材保障。1970年,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他在現場指揮系統裝配與試驗。
1974年,長征二號試射,他作爲總指揮,再次出征戈壁。直到1985年退居二線,他一直在航天一院主持科研生產,前後25年,從未離開崗位。
“特殊”時期,他被點名批判,但始終堅持工作。1968年,爲解決“東風二號甲”技術瓶頸,他連夜召集會議,組織各部門聯合攻關。面對混亂局勢,他一邊穩住一線生產,一邊爲技術人員兜底。他說:“我頂着,你們搞科研。”

他是唯一一位因航天成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一線行政幹部、也是唯一一位曾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的“兩彈一星”元勳。他的勳章,包括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朝鮮一級國旗勳章、航天部一等功等。
他不許爲自己立傳,不許宣傳,去世前只留一句話:“我走後一切從簡,不發訃告。”
2011年6月11日,北京,張鐮斧安然辭世,享年90歲。臨終前,他還在醫院看完最新的火箭推進研究進展。

這就是張鐮斧,一個走過戰火、踏入科技、始終把國家放在心頭的人。
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不靠學歷、不憑背景,憑的是骨子裏的執着和信仰。他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我是一個兵”,也用一生告訴後人:一個兵,也能撐起共和國的脊樑。
信息來源:
奇兵解危難 ——中國第一枚仿製導彈誕生背後的故事
2019-03-21 10:48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