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不少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爲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要講的,就是吳學謙的故事。他在革命年代爲新四軍籌集資金,建國後成爲國務院副總理,而他的兒子吳曉鏞也在海外闖出了一片天。這個故事聽着挺傳奇,但全是真事,沒半點虛構。
從上海弄堂走出來的地下黨
吳學謙,1921年12月19日生在上海嘉定。那時候的上海,租界林立,生活不容易。他家境普通,父母攢錢讓他上學。他在格致公學讀書,接觸到魯迅、巴金這些作家的書,對社會不公有了認識。1937年,上海被日軍佔領,街上到處是逃難的人,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少年熱血的他開始跟着同學發傳單,喊口號,加入抗日救亡的隊伍。
1938年,他當上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格致公學小組的負責人,組織學生宣傳抗戰。1939年5月,18歲的吳學謙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地下黨格致公學黨支部書記。在上海租界乾地下工作,風險極高。他得學會僞裝,時而扮小販,時而裝學生,在街頭巷尾傳遞情報。敵人耳目衆多,他好幾次都差點暴露,但憑着機智化險爲夷。
1940年,他考進國立暨南大學,繼續做地下黨的工作,當過中學區委委員和書記。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學南遷福建,他被組織留下堅持上海的鬥爭。1942年,他調到新四軍解放區,負責華中局城工部的交通站工作,騎着自行車在鄉間小路上送物資、傳消息。1944年,他又回到上海,擔任地下黨上海學生運動委員會的骨幹,後來升到副書記和書記。國共內戰時,他組織學生搞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活動。1947年南京“五二〇血案”後,他在上海帶頭罷課三天,還派人北上聲援。1948年,他成了上海市委委員,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
吳學謙早年的經歷,基本上就是在戰亂中摸爬滾打。他沒啥大背景,靠的是對革命的信念和一股子韌勁。從學生運動到地下工作,他一步步成長爲黨的得力干將。

1945年夏天,上海還在日軍佔領下,吳學謙24歲,在地下黨上海學生運動委員會幹得風生水起。當時,他從可靠渠道聽說,一個漢奸從銀行偷了2000兩黃金,打算獻給日本人換取好處。這批黃金不是小數目,值一大筆錢,能買武器、糧食,救活不少人。吳學謙一聽就火了,這錢是老百姓的血汗,哪能讓日本人拿走?他決定行動,把黃金奪回來,支援新四軍。
他召集了幾個信得過的同志,制定計劃,僞裝成劫匪去搶黃金。那時候地下工作條件有限,沒高科技設備,全靠膽大心細。他們摸清了黃金存放的地點,趁夜行動,成功把黃金弄到手。過程雖然驚險,但沒留下任何把柄。漢奸發現黃金丟了,跳腳大罵,卻查不出是誰幹的。這批黃金後來被送到新四軍駐地,解了部隊的燃眉之急,買了武器和糧食,直接支援了抗戰。
這事聽着像電影情節,但真不是編的。吳學謙他們沒留名,也沒到處宣揚,就是默默幹成了。那個漢奸呢?貪心不足,偷來的東西沒捂熱乎,戰後被清算,自食惡果。黃金的事只是吳學謙地下工作的一個小片段,但展現了他的膽識和擔當。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之路
1949年上海解放後,吳學謙終於能光明正大幹革命工作了。他先在共青團中央幹了幾年,負責國際聯絡,經常代表中國青年出國開會。他的英語不錯,待人接物也得體,挺受好評。1950年代,他在共青團的經歷爲他後來轉到外交領域打下了基礎。
1972年,他進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西亞和非洲事務。那時候中國剛恢復聯合國席位,需要在國際上廣交朋友。他跑了好多國家,跟當地領導人拉關係,爲中國在第三世界站穩腳跟出力不少。1978年,他升任副部長,開始參與制定對外政策。1982年,他調到外交部,先當第一副部長,很快就升爲外交部長。

當外交部長那幾年,中國正忙着改革開放,得跟西方國家打交道,還要應對複雜的國際局勢。吳學謙跑了50多個國家,談合作、爭權益,忙得腳不沾地。1984年,他參與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爲香港迴歸做了鋪墊。1986年,他又推動了澳門問題的磋商。他幹外交不張揚,但很有分量,既維護了國家利益,也讓外國同行佩服。1988年4月,他升任國務院副總理,繼續管外交事務,直到1993年退休。
吳學謙的外交生涯不算短,他在關鍵時刻幫中國打開了不少門路。香港、澳門的迴歸談判,他都出了大力。他的風格是穩紮穩打,不搞花架子,實實在在爲國家爭取地位。
吳學謙忙事業,也沒忘了教育兒子。他的兒子吳曉鏞,1952年出生,小時候就被父親嚴格要求。1968年,吳曉鏞去山西陽高縣插隊,1973年考進北京外國語學院,學英語文學和翻譯。1977年畢業後,他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幹了幾年。1980年,他去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讀碩士,1982年拿了學位。1994年,他又拿了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在肯尼迪政治學院學了一年後回國。
1996年,吳曉鏞加入鳳凰衛視,之後被派到美國,擔任鳳凰衛視美國有限公司總裁和美洲臺臺長。他在美國幹得挺出色,把鳳凰衛視的影響力拓展到海外華人圈,也讓更多外國人通過這個平臺瞭解中國。他跟父親一樣低調,生活樸素,不擺架子。他的成就,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多少帶着點家族傳承的影子。
吳學謙對兒子的成就很滿意,但從沒拿出來炫耀。他去世前,吳曉鏞已經是媒體圈裏響噹噹的人物了。父子倆,一個爲國家外交出力,一個爲中國聲音走出去奮鬥,還挺有意思的對比。

2008年4月4日,吳學謙因帕金森症在北京去世,享年86歲。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來送行的人不少。從地下黨到副總理,他這一生沒閒着,全撲在國家大事上。他走後,留下的不僅是功績,還有一種精神——踏實幹事,不求回報。
吳曉鏞後來繼續在美國工作,把父親那份爲國爭光的信念延續下去。吳學謙的故事在今天看,還是挺有感染力的。他年輕時敢拼敢幹,中年時穩重務實,老了還能影響下一代。這種人生軌跡,擱誰身上都值得敬佩。
一個普通人眼中的吳學謙
說實話,吳學謙的故事聽着挺傳奇,但剝開看,他其實就是個普通人出身的實幹家。他沒啥顯赫家世,也不是天生就站在高位。他從上海弄堂走出來,靠着對國家的信念,一步步幹到副總理。黃金那件事,展現了他的膽子;外交生涯,證明了他的腦子;教育兒子,又看出他的責任感。
他這輩子沒幹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抗戰時,他爲部隊籌錢;建國後,他爲國家開路;晚年,他還帶出了個有出息的兒子。他的故事接地氣,沒那麼多高大上的修飾,就是一箇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爲國家出力。
爲什麼他的故事值得記住
吳學謙這輩子,橫跨了革命、建國和改革開放三個時代。他在每個階段都幹了實事,沒掉鏈子。1945年搶黃金,是爲抗戰出力;1980年代搞外交,是爲國家打開門;兒子在海外闖蕩,是爲中國發聲。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啥時候,只要肯幹,總能爲國家添磚加瓦。

再說他兒子吳曉鏞,從插隊知青到哈佛獎學金,再到鳳凰衛視總裁,這條路也不容易。父子倆的成就,多少有點傳承的味道。吳學謙用行動證明了啥叫家國情懷,吳曉鏞則把這種精神帶到了國際舞臺。
現在回看吳學謙的故事,挺有啓發的。咱普通人可能幹不了副總理,但可以學他那股子實幹勁兒。他年輕時不怕危險,中年時不怕辛苦,老了還不忘教育後代。這不就是咱中國人常說的“喫苦耐勞、默默奉獻”嗎?今天社會發展快,機會多,但也得有吳學謙這種踏實幹事的態度,才能走得遠。
還有,他兒子吳曉鏞的事兒也挺勵志。出去留學,學成回來,最後還在海外爲中國發聲,這說明啥?說明咱們中國人走到哪兒都能闖出一片天,只要有本事、有信念。吳學謙的故事不只是過去的歷史,也是給現在年輕人的一個榜樣。
吳學謙這一生,從上海弄堂到國務院,從地下黨到外交官,再到有個出色的兒子,真挺不容易。他沒啥豪言壯語,就是用行動爲國家幹了一輩子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