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咳嗽背後的“心事”

由 心理與健康雜誌社 發佈於 心理

'25-11-19

文/劉珊珊

從精神專科醫院來到綜合醫院心身科工作已近一年,我逐漸體會到這兩者工作內容和模式上的差異。綜合醫院心身科鮮見急性的精神科重症,更多面對的是帶着複雜軀體不適主訴的患者—— 頑固性咳嗽、持續的疼痛、莫名的眩暈、揮之不去的疲憊等。他們往往輾轉於多個科室,檢查報告摞了一疊,病因卻依然成謎。抑鬱、焦慮、各種形式的軀體症狀障礙,以及隱匿其後的心理社會壓力,構成了我們日常診療的主體。那些“查不出原因”的痛苦背後,往往藏着未被言說的“心事”。

一個門診實例

今天又是全天門診,臨近下班時病歷系統彈出呼吸科病房的會診單。“多半又是焦慮相關的軀體症狀”,我邊想邊點開會診申請——“頑固性咳嗽,全面檢查無明顯異常,請心身科會診”。這次,似乎沒那麼簡單……

患者羅阿姨,50歲,入院兩個月前曾感冒發熱,在家自行服用退燒藥後很快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白天開始反覆乾咳,咳嗽劇烈,難以控制,影響生活。爲此在呼吸科病房住院查因、治療。住院期間做了全面的體格檢查,雙側呼吸音略粗,未聞及明顯的乾溼性囉音及胸膜摩擦音。完善相關的化驗、檢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呼吸道病毒核酸六連檢測、真菌三項核酸檢測、結核桿菌核酸檢測、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液檢測等均未見異常,肺炎支原體抗體、衣原體抗體均回報陰性。喉鏡、胃鏡、肺功能、甲狀腺超聲等檢查未見嚴重器質性問題。肺部CT顯示左肺下葉有一大小約3mm×3mm的實性結節。入院開始經過抗炎抗感染、霧化、鎮咳、抑酸等治療,療效欠佳,仍反覆咳嗽。

挖掘潛在的“心事”

看完羅阿姨的病歷,我還是有一些疑惑。我走向她的病房,還沒進門,就聽到裏面傳來斷斷續續的乾咳聲。見到我後,羅阿姨略顯緊張。在我耐心詢問下,她慢慢敞開心扉,像翻開一本塵封的日記,講述了這些年生活的起伏。原來,羅阿姨自幼性格急躁、自卑、易多思多慮。上學時遭遇過校園霸凌,長大後的生活也幾經波折,自己還做過甲狀腺切除手術。

去年,家裏更是遭受了重大變故,丈夫投資失敗,背上了兩百萬債務......談到激動之處,羅阿姨又忍不住劇烈咳嗽起來。雖然她一再強調自己心態沒問題,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眼神裏透出的焦躁和壓抑。她提到,近幾年身體總是小毛病不斷,時不時頭暈、心悸、胸悶、莫名出汗、手抖、怕冷,甚至提不起精神做事。晚上也睡不安穩,總覺得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聽着她的講述,那些零散的“線索”—— 持續乾咳、各種查不出明確病因的身體不適、長期累積的心理壓力,逐漸在我腦海裏拼湊出一個更清晰的畫面,她的咳嗽,很可能不是嗓子或肺的問題,而是身體在替她說出那些“說不出”的壓力和焦慮。羅阿姨聽着聽着,眼神從困惑慢慢變得釋然,她終於理解了身體這些異常信號和內心壓力的關聯。之後我給羅阿姨做了幾次心理干預,同時開具了小劑量的抗焦慮藥。大概兩三週後,羅阿姨的咳嗽聲明顯稀疏了,其他身體不適也減輕不少。她握着我的手,開心地說:“沒想到你們精神科醫生這麼神!”

明確診斷是關鍵

如果你或家人遇到了“怪怪的”、查不出明確原因的咳嗽,懷疑可能是心因性咳嗽,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排除所有相關的器質性疾病,只有當醫生確認這些“硬件”都沒問題,精神心理科醫生纔會考慮心因性咳嗽的可能。

患者來到心身科,作爲精神心理科醫生,要消除患者的誤解,建立充分的信任。心因性咳嗽和感冒、過敏引起的咳嗽不太一樣,它的根源不在身體器官的病變,而在於患者的心理狀態,當身體承受太多壓力時,便會釋放信號,就像有人緊張時會搓手、抖腿一樣。這絕對不是“裝病”,而是身體對心理壓力或習慣的一種真實反應。理解這一點,是建立信任和開始有效治療的重要基礎。

症狀與衆不同

心因性咳嗽有哪些特點?

◎ 相關檢查無明顯異常是診斷的重要前提。經過各科醫生詳細的檢查,排除了哮喘、過敏、鼻後滴漏、胃食管反流、感染、氣管異物等所有可能導致慢性咳嗽的常見身體原因。

◎ 心因性咳嗽通常是乾咳,無痰,或只有極少量的白色泡沫痰。有的聽起來像“吭吭”“咳咳”的清嗓子聲。

◎ 咳嗽在白天清醒時較爲明顯,緊張時加重。晚上入睡後會顯著減少或消失。當人完全放鬆、專注於某件事時也會減輕。這和很多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夜間咳嗽加重截然不同。

◎ 咳嗽通常持續時間較長,甚至超過8周,各種止咳藥、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

◎ 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更爲常見,

尤其是在學業壓力大的時期。在成人羣體中也會出現。

如何幹預?核心是解壓

心因性咳嗽病因通常在心理和習慣方面,藥物治療(止咳藥、抗生素)通常無效或效果甚微。因此,心理干預或結合藥物治療是關鍵。臨牀常用的心理調試方法包括:

● 習慣逆轉訓練:識別引發咳嗽的壓力源、焦慮,逐漸掌控身體的反應,特別針對習慣性咳嗽。

● 引導患者對症狀的覺察:意識到咳嗽即將發生的“前兆感覺”(如喉嚨癢、緊張感)。

● 替代反應:當感覺到前兆時,

立刻做一個與咳嗽不兼容的、更隱蔽的動作(比如做幾次緩慢的深呼吸、舌頭抵住上顎),用這個新習慣取代咳嗽的老習慣。

● 外界支持:當患者成功抑制咳嗽時給予積極鼓勵,避免過度關注咳嗽本身。

● 放鬆訓練:學習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等技巧,幫助緩解整體壓力和焦慮。

如果患者同時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鬱、強迫等精神疾病,可適當使用一些抗抑鬱焦慮藥物。它們通過調節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來改善焦慮、抑鬱情緒,可能減輕由這些情緒問題引發或加劇的心因性咳嗽。該過程一定要在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指導下進行。

心因性咳嗽是身體發出的一種特殊“信號”,它的根源在於心理壓力或焦慮。治療的核心是心理支持、行爲干預和壓力管理。預防的關鍵在於關注心理健康,培養積極的情緒應對方式,必要時可以結合抗焦慮藥物。另外,請不要忽視,如果您或周圍人有持續或頑固性的咳嗽,務必先去呼吸科等相關科室就診,只有排除了所有可能的軀體疾病後,才能考慮精神科相關診斷,切勿自行判斷延誤了真正疾病的治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