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穎 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
深夜的客廳,王女士再次發現丈夫呆坐到天明。他情緒持續低落、夜夜難眠,工作頻頻出錯,卻總嘴硬:“就是壓力大,沒什麼大不了!”這樣的場景,可能正發生在千萬個家庭裏。數據顯示,我國約16%~17%的人受各類心理問題困擾,而70%的患者因“病恥感”或否認心理,遲遲不願邁出就醫的第一步。當家人的心門緊閉,該如何用科學的方式敲開溝通的縫隙?四步“破冰”溝通術助你打開心門。
勸說前:準備是破冰的基石
先識信號,再調心態。若家人出現持續的疏遠親友、無故發呆、自語、性格突變或敏感多疑,可能是心理問題的早期預警,需格外留意。同時,家屬要先穩住自己,心理問題有一定自愈性,並非所有情況都需立刻就醫。若未出現自殘、自殺或極端行爲,過度施壓反而會把人推得更遠。此時,默默的陪伴比強硬的“治病”更有力量。
核心策略:用理解拆穿防備,用技巧搭建橋樑
說話要“去刺”,溝通要“走心”。避免說“精神病”“你瘋了”這類刺痛人的話,改用“我”字開頭的表達:“我發現你最近總睡不好,看着你累,我心裏也跟着揪着。”先傾聽,再解釋。耐心聽他說出口的痛苦,也接住沒說出口的情緒,不打斷、不評判,讓他知道“你的感受我接收到了”。之後再用通俗的方式科普:“心理問題就像大腦裏的‘化學信使’亂了節奏,就像感冒需要調理一樣,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並告訴他規範治療的有效率超80%,能明顯讓他輕鬆起來。
分層應對:不同情況,不同“破冰”方案
對於輕症者,從生活裏找契機。陪他散散步、一起養盆綠植、做頓家常菜,在輕鬆的氛圍裏慢慢引導。提就醫時,不妨“弱化”治療感:“聽說有位專家很會幫人解壓,咱們去跟他聊聊天,學學放鬆的法子?”
對於重症者,安全永遠是底線。若出現自殺自傷、傷人風險,溝通無效時,別猶豫,聯合親友協助,必要時尋求公安支持強制送醫,多數患者後期會理解這份“不得已”的守護。
對於敏感多疑者,試試“曲線救國”。“要不先試試視頻問診?不用出門,就當多個人聊聊”,從他容易接受的方式起步。
勸說後:做他治療路上的“同盟軍”
同意就醫只是開始。幫他記下症狀變化:睡了多久、情緒波動了幾次……這些細節既能幫醫生精準診斷,也能讓他感受到“你在認真陪我面對”。治療中若遇藥物副作用或情緒反覆,堅定地告訴他:“不舒服咱們就跟醫生說,方案可以調,咱們慢慢來。”
心理問題的陰影,總在沉默中越拉越長,而理解,是第一束照進黑暗的光。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獲得支持的抑鬱患者,康復率能提升60%。每一次耐心的傾聽,每一句“我陪你”,都在悄悄融化抗拒的堅冰。當科學的引導遇上溫柔的堅持,緊閉的心門終會打開,讓希望照進來。(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心理中國網址:http://psy.ch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