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玄學:當你感到抑鬱時,一定要主動丟掉這三樣東西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11-21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明明生活沒什麼大風大浪,卻總感覺胸口悶悶的,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明明想往前走,腳卻像陷在泥潭裏,每一步都沉重無比。

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在這樣的狀態裏反覆掙扎,而外界的鼓勵、勵志的口號,往往像隔靴搔癢,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聽起來有點“玄”,卻真正有用的方法——當你能量低迷、情緒抑鬱時,試着主動丟掉三樣東西:後悔、自責、完美主義。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斷舍離”。清空了內心的雜物,陽光才能照進來。

一、丟掉“後悔”——你不是靠反芻過去活到今天的

我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把過去的失敗、錯誤的決定、傷人的話語,一件件拿出來反覆咀嚼:

“如果當時我選了那個工作……”

“如果我沒說那句話,關係就不會破裂……”

“如果我再努力一點,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心理學上把這種思維叫做 “反芻思維”——像牛反覆咀嚼食物一樣,反覆咀嚼痛苦。研究表明,長期陷入反芻思維,會顯著增加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你反覆回想過去,並不是在尋找答案,而是在加深痛苦的記憶路徑。

禪修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和尚總爲過去的錯誤懊悔不已,禪師讓他背一個裝滿石塊的筐往前走。走了一段,小和尚累得喘不過氣。

禪師說:“這些石頭就像你放不下的過去,你一路揹着,怎麼能輕鬆前行?”

小和尚問:“那該怎麼辦?”

禪師答:“放下。”

是的,放下,不是忘記,而是接納——接納過去已經發生,接納自己並不完美,接納人生本來就有遺憾。

建議你:

每天睡前,寫下一條“今天不再回想的過去事”,寫完就合上本子,告訴自己:“這件事,我今天已經正式告別。”

讀一讀《情緒自救》,書中提到用“正念打斷法”來切斷反覆回憶的循環,非常實用。

二、丟掉“自責”——你不是自己的敵人

抑鬱的人,常常對自己格外苛刻。

工作上一點失誤,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關係裏一次爭吵,就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你對自己說的話,可能永遠不會對別人說。

但你知道嗎?自責並不會讓你進步,只會讓你失去行動的勇氣。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提出“自我同情”的概念——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研究發現,懂得自我同情的人,情緒恢復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從挫折中站起來。

你要做的,不是審判自己,而是陪伴自己。

建議你:

每當又想責備自己時,停下來問:“如果這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這事,我會怎麼安慰他?”

讀一讀《戰勝抑鬱》,書中強調“停止自我攻擊”是走出抑鬱的關鍵一步。

三、丟掉“完美主義”——完成比完美重要得多

你是不是也這樣:

想寫一篇文章,總覺得開頭不夠好,遲遲不動筆;

想開始運動,總覺得裝備不齊、時機不對,一直拖延;

甚至發一條朋友圈,都要反覆修改,最後乾脆不發。

完美主義,是“開始”和“完成”最大的敵人。

心理學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者更容易陷入拖延、焦慮和自我懷疑。因爲他們把“結果”看得太重,害怕不完美就等於失敗。

但人生的真相是:你永遠不可能準備好萬全,纔開始生活。

就像羅永浩對錘子手機的極致追求,雖然贏得了細節的美譽,卻拖垮了整個產品的節奏。有時候,執着於完美,反而讓我們失去所有。

建議你:

記住六個字:“先完成,再完美。”

把大目標切成小步驟,每完成一步,就對自己說:“不錯,我做到了這一點。”

享受過程帶來的踏實感,而不是執着於結果的“無瑕”。

結尾:清空,是爲了更好地裝滿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間房間。

如果堆滿了過去的悔恨、對自己的苛責、對完美的執念,那麼新的能量、新的機會、新的希望,又怎麼進得來呢?

主動丟掉這三樣東西,不是放棄,而是選擇——選擇讓內心變得清爽、通透、有空間呼吸。

抑鬱像一場心靈的感冒,而“丟掉”就是一種主動療愈。

你不必急着向外尋找答案,有時候,答案就在你放下執念的那一刻,悄然出現。

願你輕盈,願你從容,

願你在清理內心之後,迎來那陣屬於你的、溫柔又有力的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