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在的性格,你會活得更輕鬆嗎?

由 簡單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11-19

「活得好累啊!」——這句話已經成爲了我朋友,一位新晉社畜的口頭禪。

社畜的勞累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有趣的是她對自己勞累根源的剖析:「我覺得一切問題都出在我身上,我的性格纔是萬惡之源。

「爲什麼這麼說?」我很驚訝。畢竟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永遠都溫柔和善、善解人意的人。

「你不覺得我的性格非常不適合職場嗎?」

《 今天不上班 》

她接着說,「我本來就內向,結果讓我一下子進入到一個全是陌生人的環境裏和 ta 們打交道。

我做事本來就不緊不慢,還總是想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結果完全沒辦法跟上工作節奏還把自己搞的身心俱疲......

你說,我要是一個像你這樣,又開朗又雷厲風行的人,該多好啊。這樣我大概就不會這麼累了吧。」

在生活中,像我朋友這樣對自己的性格「萬般嫌棄」的人似乎不在少數。

這往往發生在我們性格和環境「犯衝」的時候——比如,內向者需要快速融入新的環境或者參加聚會,外向者需要一整天坐在工位上獨自處理工作;細緻緩慢的人被不停的催促、雷厲風行的人被責備不夠細心嚴謹......

「犯衝」的時刻太多,就會讓我們忍不住開始自我懷疑:

爲什麼我會是這種性格呢?如果我能有所改變的話,情況會不會好很多?

「全面評估你的性格優勢」

點擊免費領取

01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神經學家保羅·羅伊(Paul Roe)認爲,性格是「一個人進行思考的特定的思維模式,以及因此從事的特定行爲模式」。從表面上看,性格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情感、語言表現出來,在深層次上,性格也反映在一個人的價值觀、信仰和期望上。

從開朗樂觀到憂鬱沉靜,從大膽開放到謹慎內斂......性格是複雜而豐富多彩的。相信你在生活中,也絕對沒有遇到過兩個性格一模一樣的人。或許有時你也會產生疑惑——爲什麼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可以這麼大?如此多樣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性格一部分來自於先天的性格傾向(遺傳)。或許你聽說過雙胞胎實驗的故事,對基因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據估計,在性格評分中,由基因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或方差)大約在40%左右。

《 浪漫的體質 》

但這並不意味着你的性格是無法更改的「出廠設置」。事實上,環境因素以及經驗對性格的塑造遠遠大於遺傳因素造成的影響。

在平等、鼓勵自理自主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有主見和責任心;而從小被照顧的無微不至、被嬌慣的孩子可能會更加的依賴並且自我中心;

被鼓勵不斷嘗試的孩子可能會更爲開放勇敢,總是被阻止獨自接觸新鮮事物的小孩可能會更加顧慮和膽怯......

一個人在孩童時期與社會環境的交流方式,塑造了 ta 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這影響着 ta 在未來人生中的表現。

02性格可以改變嗎?

或許從定義上來看,人格特徵是持久的。人格發展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在成年期,個體在外向性親和性盡責性等特質上的評分是相對穩定的。

但很明顯的是,從童年到老年的全過程中,人的性格也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是,大多數人會在青春期經歷自尊下降,而在青春期之後,ta 們的自尊水平趨向於升高。

在一份新工作中,一個人可能會因爲守時和努力完成任務而受到嘉獎,這會促使 ta 產生改變;處於一段新的人際關係或家庭角色中,也可能影響性格特徵。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也會變得更成熟,或者更適應社會,這在研究中得到了體現。

在年輕人中首次採集的性格數據,和在50年後再次採集的性格數據顯示,諸如冷靜(被認爲與情緒穩定有關)和社交敏感度(與隨和性有關)等特徵有所增加。而一些重大事件也會對性格造成影響,例如,遭受虐待、遭遇重大事故、或目睹謀殺等等,都會留下難以抹去的疤痕並降低人們的信任。

那麼,性格的改變只與年歲和閱歷的增長有關嗎?如果一個人想要變得更加的盡責、更加的外向或更宜人,該怎麼辦?

實際上,性格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一些適當的練習進行改變的。

比如故意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對於想要變得更加外向的人來說);或者是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並努力盡責的完成自己的目標(對於想要變得更負責的人來說)。

除此之外,心理諮詢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

《 重慶森林 》

在對性格有了大致瞭解後,我們可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上——如果我能改變自己的性格,那會更好嗎?

事實上,性格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那些讓我們覺得難以應對的情境,也往往不是因爲我們「不夠好」,而更多是因爲「不夠合適」。即便我們努力的變成了想要的那種性格,也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完美性格」,每一種人格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缺陷。

因此,或許更有效的方法是: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並尋找最適合自己的。

爲了幫助你全面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看到自身的優勢和潛在不足,我們開發了本測試,並將根據你的測試結果爲你制定專屬成長指南,陪你一起迎接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全面評估你的性格優勢」

點擊免費領取

編輯 蓮子

參考文獻

Bleidorn, W., Hill, P. L., Back, M. D., Denissen, J. J. A., Hennecke, M., Hopwood, C. J., Jokela, M., Kandler, C., Lucas, R. E., Luhmann, M., Orth, U., Wagner, J., Wrzus, C., Zimmermann, J., & Roberts, B. (2019). The policy releva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74(9), 1056–1067. https://doi.org/10.1037/amp0000503

評估你的性格優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