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強迫的剋星找到了,原來它怕這個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11-21

走出焦慮、強迫的本質就是接納,接納,是一切療愈的核心。但問題是——我們到底要接納什麼?怎麼做纔不跑偏?很多人其實做錯了,今天這篇文章,我就把“接納”給你徹底講明白。

第一步,是接納“想法”。我們每個人腦子裏,每時每刻都會冒出各種念頭。有的擔心未來,有的後悔過去。對正常人來說,這些想法飄過去也就過去了,根本不會一直糾纏。

但如果你正處在焦慮、抑鬱或強迫的狀態裏,大腦就像裝了個放大鏡和復讀機,負面想法一來,就被無限放大、反覆播放。其實想法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過度反應。很多人一冒出負面念頭,第一反應就是:“別想了、別想了,我要接納!”——錯了,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抗拒。

就像我對你說別去想一隻白熊,結果是你腦海中一定會去想一隻白熊。這就是心理學上講到的白熊效應的心理暗示,這會讓你更強化這個想法,你越壓抑這個想法反而越容易出現。

正確的做法是要對這些想法說,我看到你來了,我知道這些想法只是疾病狀態下大腦產生的負面思維而已,他自然的來,也會自然的走,當你不和他互動,我們的大腦就不再把這些想法當成威脅,他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減因爲你越壓抑,它反而越來勁。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像旁觀者一樣對這些想法說:“我看到你來了。我知道你只是我生病狀態下,大腦產生的負面念頭。你自然地來,也會自然地走。”當你不跟它互動,大腦就不會把它當成威脅,它的力量,也就慢慢減弱了。

第二步,是接納“症狀”。除了想法,更折磨人的是身體症狀:莫名心慌、手抖、無力、絕望……我們本能地想趕走它,或者罵自己:“我不能這樣,我必須振作!”——但這些對抗,只會讓身體更緊繃,症狀更嚴重。

真正的接納,是允許這些感受存在。你不再把它們當敵人,身體的警報纔會慢慢解除。你不抗拒了,身體才能真的放鬆下來。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在行動中實踐接納。這就是“帶着症狀去生活”。

在《戰勝強迫症》書中講到,我們的目標,不是等所有不舒服消失了再開始生活,而是哪怕現在感覺不好,也依然一點一點回到生活裏。(建議焦慮、強迫的朋友去看看《情緒自救》和《戰勝強迫症》這兩本書。)

每一次你帶着心慌出門散步,帶着無力感做點小事,你都是在用行動告訴自己:“你看,就算我不舒服,我還是安全的,我還能做我想做的事。”記住,行動,纔是打破胡思亂想最有力的工具。

所以真正的接納,從來不是消滅所有負面情緒。而是當焦慮、抑鬱、強迫來找你的時候,你不再驚慌失措、拼命對抗,而是學會和它們和平相處。當你不被情緒控制,你纔會真正成爲情緒的主人。

所以,你,不用等“完全好了”纔開始生活。你隨時都可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