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任意一部電視劇的彈幕評論區,幾乎都能看到鋪天蓋地的 KSWL(嗑死我了)、KDL(嗑到了)。
「我可以單身,但我嗑的 CP 一定要結婚」「信女願一生喫素換兩位施主喜結連理」,這樣的 CP 宣言同樣也遍佈互聯網的角角落落,當下「人均丘比特,遍地民政局」並非是無稽之談。

《 還珠格格 》
CP,是 Coupling(配對)一詞的縮寫,最初來源於日本 ACGN(動畫 Animation 、漫畫 Comic、遊戲 Game、小說 Novel)的同人文化,原用於指代作品中男性之間的浪漫關係,後來擴展至女性之間、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
而嗑 CP 指的便是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想象當事人的情感互動。以想象爲主的嗑 CP 行爲擺脫了現實生活對美好情感的約束和限制,當事人可以是藝術作品中的紙片人,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可以是異性之間的繾綣愛戀,也可以是同性之間的惺惺相惜。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沉浸在嗑 CP 的高濃度快樂中。嗑 CP 究竟有着怎樣的超凡魔力,讓人們紛紛墜入 CP 的愛情海,還欲罷不能,甚至廢寢忘食?
以下三個心理學原理或許可以對此做出解釋:
01我嗑到了 = 我戀愛了
在大腦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中,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屏幕上的 CP 牽手、擁抱或親吻的時候,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激發,讓我們產生一種彷彿是自己在牽手、擁抱或親吻的錯覺。
也就是說,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下,嗑 CP 能讓我們恍若親身經歷甜蜜互動,簡言之便是:我嗑到了 = 我戀愛了。

《 想一個人死去 》
02
每一頓代餐的背後
都是正餐的缺席
弗洛伊德指出,當人們對初始對象的慾望受到阻礙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設法尋找一個接近原初對象的替代品使自我慾望得到滿足。嗑 CP 被網友們戲稱爲「戀愛代餐」也正是源於此。
青梅竹馬、破鏡重圓、靈魂伴侶、「高朋滿座裏將隱晦愛意說到最盡興」等等,這些對愛情的瑰麗想象在生活中發生的概率幾乎爲零,但在 CP 世界卻常常能以千姿百態的形式呈現。由此可見,嗑 CP 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內心某種情感需求的替代性滿足。

《 孤獨的美食家 》
03
只要你我嗑同一對 CP,
我們就是異父異母的親姐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爲,當人們能夠實現生存與安全的需求之後,就會尋求歸屬與愛的需要。
嗑 CP 常常不是一個人的獨樂,而是一羣人的狂歡。在愛好相投、興趣相似的 CP 圈中,我們共同尋找 CP 相處時的蛛絲馬跡,一起創作與 CP 有關的圖文視頻,一同捱過無糖的低谷期,也一併慶祝高甜的豐收季。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通過互相關心鼓勵獲得自我認同感,也通過構建情感紐帶擁有了集體歸屬感。

《 太過耀眼的職場二人 》
嗑 CP 讓我們藉助鏡像神經元對甜蜜愛戀感同身受,使我們心中難以實現的情感需求得到替代性滿足,還可以爲我們帶來自我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可謂是一舉多得,難怪令人如此「上頭」。
換而言之,磕CP的快樂是真實的,它本身就是一種完整的情感體驗。
但外界似乎總有一種聲音,把這個愛好和「單身」綁定。如果你恰好處在單身狀態,可能也會因此自我懷疑:真的是因爲我太沉迷了嗎?
如果你想戳破刻板印象,找到自己單身的真實歸因;或者你確實想要在現實中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但不知如何邁出第一步,今天的測試都能給你一些新的思路。
測試從個人特質、關係模式、社交方式三大維度全面評估單身的潛在因素,並針對測試結果提供專屬的親密關係建立指南。
點擊免費領取測試
讓我們一起摘下面具,勇敢地表達愛、接受愛吧~
作者 粥
責編 kk,粥
參考文獻1. 狐說:《愛情代餐-互聯網盛行的 CP 文化》,2022年12月8日。
2. 經濟觀察報:《七夕,爲什麼我們選擇愛情代餐嗑 CP》,2022年8月3日。
3. 馬丁·布伯:《我與你》,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
4. PP臨牀心理實驗室:《當我們在磕 cp 的時候,我們在追求什麼》,2023年7月5日。
5. 社會學了沒:《走進“嗑學”|嗑 CP 爲啥這麼上頭?》2022年10月31日。
6. 雲聽:《磕 CP,當代年輕人的戀愛代餐》,2021年9月8日。
獲得親密關係建立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