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衣節,上墳祭祖需注意!上墳別忘帶2樣,4個規矩不可不知!

由 大廚江一舟 發佈於 美食

'25-11-19

前陣子小區張阿姨疊紙衣,隔壁小夥子嘟囔:“都啥年代了,還搞這個,不科學”。張阿姨笑說:“我爸媽以前冬天捨不得穿厚襖,現在我‘給’件紙衣,心裏踏實”。這話我特認同 —— 寒衣節哪是迷信?就是借這點儀式,跟故去的親人 “說說話”,把沒盡的孝心續上,咋能算 “折騰”?

一、先搞懂:寒衣節到底是個啥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叫寒衣節,有的地方也叫 “十月朝”“冥陰節”,光聽名就知道跟 “天冷祭祖先” 有關。咱國家祭祖節不少,清明掃墓、中元節追思,寒衣節專管 “給祖先送冬衣”。冬天咱裹羽絨服,自然會想親人 “會不會冷”,這節日就是咱這份牽掛的 “落腳點”。

我奶以前總說:“十月初一送寒衣,別讓先人凍着腿”。現在想,這話全是樸實心意 —— 不是信祖先能收到,是心裏放不下念想,借這日子把牽掛變成行動,多暖啊。

二、別誤解!祭祖不是 “搞封建”,是 3 份 “傳家寶”

總有人說祭祖是迷信,可細琢磨,這裏藏着咱中國人的根:

第一是 “孝道”。老輩講 “事死如事生”,不是信靈魂不滅,是覺得 “親人雖走,日子得替他們過好”。我媽每年給姥姥姥爺選紙衣,還唸叨 “今年選帶毛領的,比去年暖”。這哪是迷信?是把對親人的疼,延續到日子裏,纔是真孝道。

第二是 “家族凝聚力”。我老家一到寒衣節,在外的小輩都趕回來上墳。長輩會說:“你爺爺靠三畝地供倆大學生,不容易”。小輩聽着就知道根在哪、家風是啥。現在年輕人說 “親戚疏遠”,缺的就是這 “一起祭祖” 的機會,聚着聽老故事,親情就熱乎了。

第三是 “心裏的盼頭”。祭祖時禱告 “願先人安好、家人平安”,誰都知道這不 “真管用”,但有這份盼頭,幹活過日子就有勁兒。我爸祭完祖總說:“你爺爺盼着咱好好的,得對得起這份心”。這禱告不是求 “保佑”,是給自己找個好好生活的 “理由”,特實在。

三、寒衣節祭祖,4 個老規矩得記牢,別瞎來!

老規矩不是 “束縛”,是前輩傳的 “心意和安全”,這 4 條得記好:

規矩 1:寒衣必須帶,選對才顯心意

寒衣節核心是 “送寒衣”,得是紙做的,黃紙、白紙剪的,或現成印好的棉襖、棉鞋,有的還備小被子。我選時總挑厚實的,不是信 “能穿暖”,是覺得 “選好點,纔對得起心意”。別圖便宜買一撕就破的,那不是應付事兒嘛?

規矩 2:水果糕點別亂帶,家常的才貼心

祭品別整花裏胡哨的,就選家常水果和中式糕點。老輩說 “水果屬陰,糕點屬陽”,其實是圖 “陰陽和” 的好寓意。蘋果得帶,“蘋” 通 “平”;柚子也行,“佑子” 是長輩牽掛;橘子選黃澄澄的,盼日子紅火。糕點就選桃酥、棗糕,祖先以前愛喫,現在擺上,多親切。

規矩 3:別帶葷腥!不是迷信,是老輩的 “實在”

跟清明、過年不一樣,寒衣節別帶豬頭、整雞這些葷的,要帶素面、青菜。有人說 “葷腥招不好的”,其實是老輩 “無奈”—— 以前冬天動物冬眠,打不着獵物沒葷的,就找這說法,既體面又不丟面子,古人多聰明?現在不缺肉,但這規矩得守,是尊重老輩智慧,也圖 “素淨”,跟祖先 “說心裏話” 更踏實。

規矩 4:燒紙先顧安全!別讓心意變麻煩

農村上墳燒紙,冬天風大、草多,火星子容易着火。我老家有講究:燒前清塊空地,扒乾淨乾草;燒時別走開,盯着火;燒完要麼澆水,要麼用土蓋嚴實,確保沒火星。現在不少地方推鮮花祭祀,擺束菊花、系根黃絲帶,一樣表心意,還安全環保,咱也能試試。

不管咋過,只要心裏裝着對祖先的敬重、對家人的牽掛,這寒衣節就沒白過。你家過寒衣節有啥老規矩?評論區跟我嘮嘮,咱一起把這份心意傳下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