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料店已成預製菜重災區?溢價10倍賣?看完再也不敢隨便打卡了

由 市井覓食記 發佈於 美食

'25-11-20

聲明:本文不針對所有的日料店和高端日料店,僅客觀描述行業中出現的一些現象。

日料店,在中國頗受歡迎的外國餐飲,無論一線都市的核心商圈,還是三四線小城的街角巷陌,總能見到掛着暖簾、裝修精緻的日料門店 —— 原木桌椅配着柔和暖光,牆上貼着浮世繪海報,有的還擺着櫻花擺件,氛圍感拉滿。

但這些日料店的質量卻天差地別:高端店主打 “omakase”,需要提前預定,人均上千起步;而街邊的平價日料,人均 50-80 元就能喫飽,壽司、拉麪、小前菜一應俱全,性價比看似超高。年輕人打卡曬圈、上班族午餐果腹、家庭聚餐圖新鮮,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在日料店找到選擇。可很少有人知道,一些看起來不錯的日料店,背後藏着同一個顛覆認知的“騙局”。

舉一個去日料店喫飯的例子

先來點小前菜,平價日料店常見的芥末章魚,一般一盤售價20-40元,而這種芥末章魚一盒的價格(可分成三盤),在網絡上批發大約10-20元。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中華海藻、麻辣蛤蜊、味付海螺這些小前菜上,利潤5-10倍很正常。

然後你可以點一些“高端”的,比如櫻桃鵝肝,清酒鵝肝、鮟鱇魚肝之類的,按粒給你上,如此精美的食材,一粒收你十幾元不算過分吧?實際上這東西都是按斤買的,一粒也就兩三塊錢。

主菜來點刺身,比如三文魚、北極貝、南美蝦、甜蝦啥的,一大盤七八十元,你想都不用想,全是 “冰鮮” 冷凍半成品,價格嘛可以自己研究,反正比菜市場買的大蝦、活魚也差不了太多。

最後來點主食,日式拉麪,那白白的濃湯,就是海克斯科技兌水;蒲燒鰻魚飯,做好的成品,加熱就行,買5斤也就日式蒲燒鰻魚也就一百多,還送拌飯海苔。味噌湯:木魚精 + 出汁粉沖水,加點預製蛤蜊肉,成本3元不能再多了。日本納豆?日本本土都得來中國山東進口。

還有什麼蟹寶、叉燒、溏心蛋、天婦羅大蝦、吉列豬扒等等,你要什麼工廠就能給你做什麼,買什麼網絡上都能批發,味道還都不差。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半成品日料”?

成本、效率、標準化與供應鏈的成熟。預製菜在中國已經成爲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面向餐飲B端的預製菜市場佔比很高,企業、連鎖店靠它降低人工、穩定口味、提高翻檯率。

廠商爲了滿足連鎖和外賣的需求,把許多“看似手作”的日式小菜、醬料、烤物做成標準化產品,餐廳只需簡單加熱、切片或拼盤就能上桌——這對利潤和運營難題來說非常“友好”。所以你看到的“上菜快”很可能不是廚師的神速手法,而是冷鏈和微波/烤箱的配合。

如何辨別不用預製菜的日料店?

如果你願意爲“正宗日料”買單,就要準備付出比平價店更高的人均消費,因爲人工與食材成本真的不一樣。

若一道所謂“手切刺身”上桌快到令人懷疑,且分量與厚薄高度統一,很可能是半成品切好、冷凍回溫後直接擺盤。

高端或專門店會把製作過程、食材展示(如活鰻魚水缸、現切臺)放在顯眼處,可視化越強,越值得信任。真正的壽司店或刺身專門店通常會有師傅現場手握壽司、壽司臺前的“工夫”能看出門道。

如果去不同店喫“中華海藻”、“麻辣蛤蜊”或“味付海螺”味道幾乎一樣,說明同一廠家的配方包在不同店重複上桌。


爲什麼要扒日料店的底?因爲日料店預製菜使用率太高了,遠高於中餐,開一家“日料店”比開沙縣還簡單:租個店面,擺個假櫻花樹,再進幾箱網購貨,就能溢價賺錢了。

當然別一棍子打死“預製菜”,預製化、半成品並非天然的“壞東西”——它是供應鏈與工業化生產的結果,可以帶來更低成本、更快的服務和更穩定的口味。

揭露這些,肯定得罪餐飲老闆——但不揭露更得罪的是消費者錢包!日料本該是“匠人精神”的代名詞,如今卻淪爲預製菜的重災區,所以,我們不是要日料消失,而是要它別騙人。#外交部回應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社會新聞,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關注我,不迷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