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迷信!今天十月一,牢記最不能做這6件事,老傳統不能忘

由 大廚江一舟 發佈於 美食

'25-11-20

時間過得可真快,今天就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了,其實這節最早不叫寒衣節,是 “授衣節”,《詩經》裏早寫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說白了就是以前天冷了,家裏媳婦得給在外種地、打獵的男人送棉衣。後來日子久了,大夥想着地下的老祖宗也會冷,就加了給先人送寒衣的習俗,慢慢成了現在的 “十月一”。

傳了千百年,核心就倆字:“慎終追遠”。不是說燒多少紙才叫孝,是記着那些走了的人,把念想落到實處,這比啥都強 —— 畢竟心裏的牽掛,總得有地方安放。

二、6 件事千萬別碰!每條都是實在提醒

1. 燒紙別拖到黑透,安全第一

我奶奶活着時總說:“送寒衣得趕早,別等天全黑”。最好傍晚五六點(酉時前後)弄完,真不是有啥怪說法!我老家二爺爺前幾年貪黑去燒紙,墳地坑坑窪窪的,一腳踩空崴了腳,還差點讓火星子燎了草垛 —— 天黑風大,火星子亂飛太危險。燒完記得扒拉乾淨,確認沒火星再走,踏實!

2. 供品別瞎拿,心意得到位

我媽每次備供品都特較真:“給先人送的,不能糊弄”。寒衣紙選厚實的,香燭挑燒得穩的,水果更得挑 —— 能拿蘋果(平安)、橙子(吉祥)、柚子(保佑),梨(諧音 “離”)、榴蓮(味兒太大)、李子(象徵分離)絕對別帶。

還有個細節:供品得用單數,比如 3 個蘋果、5 塊點心,雙數不吉利。別覺得麻煩,這都是把心意往細裏做。

3. 別穿得花裏胡哨,莊重纔是尊重

前陣子刷到個視頻,小姑娘穿亮粉色棉襖上墳,她媽當場就給換了外套。這真不是老古董 —— 寒衣節是祭先人的日子,跟參加葬禮一個理兒,你能穿大紅大紫去弔唁嗎?

我媽每年這天都穿藏藍、深灰的外套,說 “不用穿舊衣,但顏色得素淨”。一院子人都安安靜靜的,就你穿得跟趕廟會似的,自己都彆扭,這是最基本的禮數。

4. 燒一半絕不能走,辦事得有始有終

“送東西哪有送半截的?” 我爸總說這話。燒紙錢、燒寒衣,必須等火徹底滅透,用棍子扒拉幾遍,確認沒火星了,澆點水或蓋層土再走。

前年鄰村就出了事:有人燒一半接電話走了,沒滅的火星子刮到乾草堆,燒了半畝地!從情理說,燒一半就撤,也像給先人 “送半截禮”,多不誠心?做事有始有終,才叫實在。

5. 外人別摻和,這是自家的念想

我表哥去年在外地,想讓朋友代他上墳,被我姑罵了一頓:“祭祀是家族的事,外人咋替?” 這規矩我特認同 —— 寒衣節是血緣裏的牽掛,爺爺奶奶認得的是自家子孫,外人去了反而生分。

實在回不來也沒事,對着老家方向唸叨幾句,心到了就行,別找外人瞎摻和,這是親情的邊界感。

6. 回家別回頭張望,放下才能好好過

年輕人最不愛聽 “燒完別回頭”,老輩說會帶回 “不乾淨的”,其實換個理兒就懂了 —— 事兒辦完了,哀思也寄了,就踏踏實實回家。一步三回頭,是捨不得?還是走不出來?

我媽總說:“先人盼着咱好好活,不是讓咱揪着過去不放”。不回頭,是跟先人告個別,也是告訴自己:好好過日子,纔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三、最後說句心裏話:規矩裏藏的是孝心

這些規矩看着是給先人定的,其實全是給活人立的譜兒 —— 燒紙趕早是保安全,供品用心是顯誠意,穿素衣是懂莊重,每一條都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今天十月一,能回老家就給先人掃掃墓、送件 “寒衣”;回不去就心裏唸叨唸叨。孝心從來不是燒多少紙,是記着他們的好,過好自己的日子。你家寒衣節有啥特別講究?歡迎評論區分享給我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