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衣節是“忌日”,記得:1不出、2不燒、3要早、4要喫

由 大廚江一舟 發佈於 美食

'25-11-20

咱先搞懂啥是寒衣節?它跟清明、中元並稱 “三大鬼節”,農曆十月初一固定過,一到這天就意味着孟冬來了 —— 白天可能還有 “十月小陽春” 的暖意,晚上卻冷得刺骨,萬物都開始 “藏着過” 了。老話說 “事死如事生”,寒衣節祭祖送衣,就是把對逝者的孝心落到實處,這點我特別認同,畢竟孝心從來不是嘴上說說,得有實在行動。

1.“寒衣立冬後”,是好兆頭!

寒衣節農曆總在十月初一,但陽曆日子老變,因爲咱老祖宗的陰陽曆要 “置正” 調時間。前陣子剛立冬,明天寒衣節纔來,這就是 “立冬後”。

老輩人說 “寒衣立冬後,糧食囤滿倉”,我覺得這話特實在 —— 冬天冷得及時,地裏的小麥、油菜能好好 “休眠”,明年開春纔有勁兒長,這不就是咱老百姓盼的好年景嘛!要是立冬前就過寒衣節,反而容易暖冬,莊稼長亂了套,確實不省心。

2.爲啥叫 “忌日”?別慌,不是真不吉利!

咱先別被 “忌日” 倆字嚇着,這是老輩 “擇吉文化” 裏的說法。古人辦大事都要看 “建除十二日”,就是建日、除日、破日這些,循環着來。今年寒衣節是 “乙巳年、丁亥月、癸巳日”,算下來是 “破日”——“破” 就是怕有 “破裂、不順利” 的事兒。

還有句口訣叫 “閉破不可當”,所以老人才叫它 “忌日”。我覺得這就是古人過日子的小心思,圖個安穩,咱不用太較真,但瞭解瞭解老傳統,也挺有意思的。

二、老人常說的 “1 不出、2 不燒、3 要早、4 要喫”,每條都藏着暖心講究

1 不出:晚上別瞎溜達,既尊重人又保暖

爲啥不讓晚上出門?你想啊,不少人沒法回老家祭祖,會在十字路口燒寒衣、燒紙錢,都是寄託哀思的,晚上你瞎溜達,萬一撞見了,既打擾人家的莊重勁兒,還可能讓自己心裏膈應。再說,明天是 “朔日”—— 月亮跑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晚上基本沒月光,以前沒路燈,出門黑燈瞎火的不安全。

2 不燒:新墳別燒五色紙寒衣,簡單纔是真哀思

寒衣節最核心的就是給逝者送寒衣,《帝京景物略》裏都寫了,以前紙店會裁五色紙(紅黃綠白黑)做衣服,象徵五行,還夾棉花、做鞋帽,盼着逝者在那邊 “衣食無憂”。但老輩有個規矩:新墳(去世三年內的)不能燒五色紙寒衣。

爲啥?他們說剛走的人,魂魄還在陰陽之間過渡,白紙做的寒衣最簡單,不用花裏胡哨,寫上名字輩分,哀思才能好好傳達到。而且燒的時候一定要燒乾淨,我奶奶以前總盯着火堆說 “剩一點,逝者都拿不着”,其實這哪是迷信?是把孝心揉進細節裏,讓人看着就暖心。

3 要早:早睡但別賴牀,冬天就得 “藏陽氣”

《黃帝內經》裏說冬天要 “閉藏”,意思是陽氣得好好藏在身體裏,別瞎消耗。所以 “要早” 指的是 “早睡晚起”:早睡能養陽氣,你要是熬夜到一兩點,第二天準沒精神,這就是陽氣沒藏住;晚起是等日出,別天不亮就爬起來,那會兒寒氣重,容易鑽到骨頭裏

4 要喫:必嘗紅糖餈粑,喫的是念想也是豐收

寒衣節喫的講究多,餃子、鴨肉都能喫,但最有意義的是喫餈粑。以前農耕社會,牛是家裏的 “大功臣”,十月收完晚稻,就用新糯米做餈粑,先給牛嘗一口謝它辛苦,再全家分着喫,慶豐收。

我超愛喫紅糖餈粑,做法也簡單:糯米粉揉成團,搓圓壓扁煎到金黃,淋上熬稠的紅糖漿,撒把黃豆粉,外脆裏糯,甜到心裏!但別多喫,糯米不好消化,冬天脾胃弱,喫多了容易脹肚子,嘗兩口意思到了,就挺好。

願大家這個冬天都穿得暖、喫得香,心裏也揣着熱乎勁兒,日子過得踏實又順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