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小林找我傾訴,說“總覺得自己生活在巨大的惡意裏”:
男友帶她去買衣服,她覺得男友是嫌棄她平常穿着老土;
領導誇獎同事有能力,她覺得領導是在暗示自己沒用;
朋友拒絕她的請求,她覺得朋友是在刻意爲難自己;
就連去餐廳喫飯,服務員沒有先幫她點菜,她都覺得是服務員瞧不起自己……
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她總是能解讀出無限的惡意,彷彿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一樣。
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爲是一種典型的“敵意化投射”。
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內心的敵意、憤怒或者負面情緒歸咎於他人,並始終認爲他人在針對自己、對自己懷有惡意。
這種心理機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把敵意投射給別人,也都有可能成爲別人敵意化投射的目標。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破壞關係,讓自己過得很痛苦。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應對自己或他人的“敵意化投射”。
這些話你是不是很耳熟?
“我都是爲了你好!”
“我做這些都是爲了你,你爲什麼不能理解我一點呢?”
“你怎麼這麼自私呢?讓你幫點忙都不肯?”
……
這些話,有可能來自我們的父母、長輩、愛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
這類句式看似是在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的錯,但事實上每一句話的背後都可能蘊含着某種飽含敵意的投射。
如果你有以下這幾種習慣,或者遭受過這些經歷,就要注意覺察自己是否陷入了“敵意化投射”的陷阱中:
1、“我都替你安排好了,我都是爲你好”
常使用這樣句式的人,總會給人一種TA好像能力很強、很厲害、愛管人、愛命令人、愛否定他人意見的印象。
這類人通常是一段關係中的上位者形象,例如父母、長輩、領導。
在和這類人接觸的時候,你總會讓人有一種“我不如TA”的無能感和軟弱感。
但事實上,這種句式投射出的是一種“控制”。
TA們企圖傳達出一種“你離開了我,你就活不下去”的信息,來讓對方屈從於TA們的投射,心甘情願地爲TA們所用。
2、“我這麼努力都是爲了你”
常使用這種句式的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習慣“自我犧牲”,TA們好像總會將他人的利益放置在自己的利益之上。
看上去大公無私,但事實上TA們這麼做都有同一個目的:誘導他人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做的犧牲。
這種人通常和對話者的關係很親近,例如父母、愛人、朋友,在和TA相處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我虧欠人家了”“我必須要彌補”的愧疚感,從而不忍心拒絕TA的任何請求。
3、“你怎麼是這樣的人啊!”
這種句式的背後常常帶着一種極具惡意的否定,比如TA們常常說:
“你怎麼是一個這麼自私的人。”
“你怎麼是一個這麼拜金的人。”
“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情緒化。”
“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沒有愛心。”
……
這些莫名其妙的指責背後,其實是控訴者將自己的失意化作了一種憤怒,然後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一個人越宣揚自己某方面比別人都做得好,就代表TA的內心可能越缺乏什麼。
這類人攻擊別人的點,往往就是TA內心深處最大的痛點。
因爲TA們無處宣泄,又不知該如何應對,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合理化心中的惡意,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當然,不是每句指責都是一種“敵意化投射”。
具體該如何辨別呢?可以注意以下這3種情況:
1、看這句話/行爲是在針對個人還是事件本身
比如,有人對你進行全方面的否定,故意誇大某些行爲、話語的負面影響,並且你能察覺出對方本身就存在這類問題的時候,那就是一種敵意化的投射。
但如果TA是對你做的某件事提出具體的、有建設性的建議,而且能夠引導你的進步,那就只是一種有益的建議而已。
2、看TA負面反應的頻次和廣度
比如,你和伴侶吵架時,對方對你進行了負面的指控,但事後有在積極彌補、道歉,之後也沒有再發生過這種情況,
那就說明這只是TA情緒上頭說的氣話,而非刻意地進行敵意化投射。
畢竟想要傷害別人的人,通常不會只做一次,而是會反覆釋放TA的惡意,持續攻擊你。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給自己亮起紅燈,不要陷入他人爲我們量身定做的陷阱中。
3、看TA是否習慣性撒謊
有人明明是自己弄壞了東西,卻說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或者明明做錯了事,卻迫不及待地編造謊言,推卸責任……
TA們似乎將撒謊當作一種常態,從不願意面對任何問題和衝突。
這種人往往在潛意識裏堅信,有一個“客體”來承擔自己的錯誤,總比自己承擔要好得多。
所以在與人相處中,TA們很容易進行“敵意化投射”,將TA們遇到的所有問題,全都外部客體化,推給別人。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與TA保持距離,避免成爲無辜的“背鍋俠”。
“敵意化投射”是基於對方的主觀臆斷,而非客觀事實,所以爭辯和解釋往往無濟於事,反而可能加劇衝突。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想要避免被“敵意化投射”影響,還是需要從改變自身的認知做起:
1、提高自我察覺能力,不要掉入“自證陷阱”
當我們感覺到來自他人強烈敵意的時候,不要急於做出回應,也不要和對方爭辯,可以冷靜下來想一想:
“我真的存在這樣的問題嗎?”
“我真的像TA形容的這樣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沒有必要認同他人的投射,更不要掉入“自證陷阱”,努力向對方證明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和對方保持距離,從源頭上杜絕被惡意投射的可能性。
2、面對那些不好的聲音,學會“批判性忽視”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許多不好的聲音,雖然說不是每個聲音都是一種敵意化投射,但承受過多的否定也會讓我們身心俱疲。
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批判性忽視”——指個體有意識地對某些信息、事件、人物或行爲採取忽視的態度,並且忽視那些帶有批判性的評價。
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加冷靜的心態,去分辨意見的來源、背後的動機,判斷這些評價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益。
對別人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沒有根據來源”的建議,“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地方,“充滿”負面情緒的謠言等,我們要有意識地忽略,讓自己避免被無關的言論裹挾,增加心理壓力。
3、避免“情感融合”,保持內心的堅定
“情感融合”,指的是個體在情感層面與他人產生深度的連接和過度糾纏。
在這種狀態下,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的情感界限變得模糊。
例如,不敢提出與對方不同的看法,依靠一味地取悅來和對方保持一致,或者強迫對方和自己保持一致,都是一種“情感融合”。
過度的“情感融合”,會使我們的情緒無時無刻地受他人影響,成爲別人可操控、可擺佈的“工具人”。
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內心建立一個嚴格的邊界: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凡事以自己的意志爲基調,保持內心的堅定,纔不會被他人的敵意化投射輕易左右。
法國哲學家薩特曾提到一個觀點:
“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纔是你。”
我們不要輕易共振他人的投射,陷入內耗焦慮,同樣也不該習慣性地將敵意投向他人,傷害他人、破壞關係。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有“敵意化投射”的傾向,不知如何改變。你可以試着通過調整自我認知,來改善這種狀態。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自我價值感”。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價值感到不足的時候,爲了避免面對自己的不足,就有可能將自己內心的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
我們可以嘗試發現並記錄自己的優點,在每天結束後寫下這一天開心的、有成就感的小事,通過一遍遍的自我肯定,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除此之外,還要培養自己的“善意歸因”能力。
比如,開頭提到的小林,她完全可以用更加積極的視角去詮釋自己的境遇:
“男友帶我買衣服是覺得這件衣服適合我,是關心我、愛我的一種體現”;
“領導誇獎同事,是因爲同事真的很好,但這並不代表我做得差”;
“朋友拒絕了我的請求,是因爲她也有自己的事情沒有完成”;
“服務員先給別人點餐,可能是因爲那桌客人來得比我早”……
哪怕對方的真實想法並不是這樣,善意的歸因,也可以給自己減少很多沒必要的負能量。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
“一個人看待他人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他內心的世界。”
敵意化投射就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進一步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
只有每個人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才能建立更完整的自我,以及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句三毛的經典語錄:
“你對我的百般註解和識讀,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
記住,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
你的內心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紙醉葡萄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