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呼和浩特的“街頭相親角”看熱鬧,聽見有同樣看熱鬧的小姐姐說:“哎呀,你看她居然叫‘招娣’,怎麼這年頭還有叫這名字的?”
她身邊同行的男生說:“可別真招到了,這樣的家庭一旦再真有個弟弟,女孩就不好嫁出去了!”

我瞬間就明白了,畢竟“扶弟魔”這標籤早已深入人心,“招娣”的父母又是那麼盼望家裏多個弟弟。
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現在居然真的有人因爲女孩有個弟弟而直接拒絕與其婚戀。
情況已經惡劣到這種地步了嗎?
一、“娶妻不娶扶弟魔”
在如今這個已經扭曲到“媽媽都要替女兒檢驗男孩腹肌手感好不好”的相親市場上;
有弟弟的女孩直接被人不假思索地套上“扶弟魔”的標籤,成爲相親市場中最底端的存在,雖說離譜,但也是“人之常情”。

男孩子們現在都覺得找對象很難,一方面是對當下“僧多粥少”的焦慮;一方面是忌憚成家越來越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想讓他們婚戀,他們就肯定會對另一半提出較高的要求。
明明單身就讓自己挺快樂的,戀愛、成家如果費力不討好,那就沒有必要了——這種心態在年輕男生羣體中還是較爲常見的。
還有一個情況不得不考慮到,就是雖然當下是“男多女少”的境地,但男生的選擇仍然有很多,而且他們一般都沒有年齡焦慮。
反倒是年齡略微大一點,事業有成的男生更討人喜歡。而如果女生年齡大了,那就基本會被人認爲是“完了!砸手裏了”。
繼續這些原因,男生選擇“娶妻不娶扶弟魔”的想法就看似“正常”很多了。

他們要求高、選擇多、不着急,既然如此,爲什麼要冒對面女孩可能是“扶弟魔”的風險呢?
確實,我們也不能說家裏有弟弟的女孩就是“扶弟魔”,而且“扶弟魔”羣體中也有很多男生。
但不管怎麼說,有弟弟就等於有風險,“沒必要”非得選擇和潛在的“扶弟魔”對象進行婚戀。
基於這些原因,“扶弟魔”女生們,成了相親市場中的“殘次品”。
這不公平,但也很難有解決辦法,畢竟大家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建立起信任來的。你說你不是“扶弟魔”,可我不敢拿我的一輩子開玩笑。
二、“人心太涼不敢摸”
關於“扶弟魔”的社會新聞,隨隨便便在網上一查就是一大堆。而且有些“扶弟魔”簡直是扶得理直氣壯、扶到家庭體無完膚。
你甚至都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詞彙來吐槽他們能讓你覺得過癮。
有要高額彩禮提前爲弟弟成家做鋪墊的;
有離婚之後要把夫妻共同財產搶來留給弟弟的;
還有從家裏拿鉅額資金去無條件地支持弟弟的。

網上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叫“人心太涼我不敢摸”,沒人願意用自己一輩子的幸福去賭對方不是“扶弟魔”。
這就有點類似“扶不扶”,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老人都會訛人,但大家都不敢賭。
結合這一點你會發現,“扶弟魔”標籤妖魔化,幾乎就是源於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說到這就要討論一下與“扶弟魔”婚戀的風險了。
第一,經濟負擔加重。本身現在的年輕人、中年人就“上有老下有小”的。這時候再多一個可能“不省心”的弟弟,那經濟負擔勢必要加重的。
第二,家庭關係失衡。“扶弟魔”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會用原本給自己家添磚加瓦的資金去幫弟弟蓋大房子。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未來給了弟弟。

這就會導致家庭關係失衡,“扶弟魔”不去疼愛父母、愛人、孩子,而是去疼一個本應該能自力更生的“巨嬰”。
如果我告訴你,你以後的婚姻一定是這樣,那你還會去選那個有弟弟的女生嗎?
可怕的是,在忌憚“扶弟魔”標籤的人羣裏,他們就是覺得只要對方有弟弟,婚姻就一定黯淡無光。
三、“他的生活你來託”
說完“扶弟魔”爲什麼會被“歧視”,就要說說他們的心態了,爲什麼願意點燃自己去着涼別人。
最常見的心態就是責任心。有的“扶弟魔”認爲自己就應該替父母承擔照顧弟弟的責任;
而有的則是被父母強加責任在身上,躲都躲不開;還有的,是想通過扭曲的責任心來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還有一種心態也很常見,就是“扶弟魔”們一般都不自愛。
他們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可能是付出型人格,他們對家庭、親人的重視往往能超越自己本身的需求。
其實不光是“扶弟魔”,只要對家庭沒有責任心,玩舍小家顧大家的“個人英雄主義”,過度拯救父母親朋、兄弟姐妹,最終都大概率以悲劇收場。

電視劇《都挺好》討論過這一敏感問題,蘇明哲以自己是家裏老大,大包大攬地去承擔責任,過度照顧父母,最後險些和愛人離婚。
說到這也就清楚了,“扶弟魔”只是一個“標籤”,真正影響人生的在於心態。
對方是不是真的愛你,又是不是能擔得起家庭矛盾。否則即便他們不是“扶弟魔”,也會成爲“扶姐魔”“扶爹魔”等。
如果你喜歡的人正好有個弟弟,先不用放棄,記住這句話:
真正的婚姻,是“我知道你有顧慮,但我願意跟你一起解決”,而不是“你有這些‘缺點’,所以我直接不選你”。
帶着這樣的想法溝通試試,興許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喜結良緣。
-The End -
作者-佳月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