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個嬰兒的世界:起初,ta 與媽媽幾乎是共生的,不分彼此。嬰兒餓了就有奶喫,冷了就有溫暖的懷抱。ta 感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無所不能,想要什麼,世界(媽媽)就會滿足 ta。
但隨着 ta 慢慢長大,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媽媽並不總是時刻在身邊,ta 開始感到焦慮和失落。這時,聰明的寶寶會找到一個「替代品」來安撫自己,比如一條柔軟的毯子、一個毛茸茸的泰迪熊,甚至只是自己的一小段哼唱。 這個小物品,被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稱之爲「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

《 非常律師禹英禑 》
它不完全屬於寶寶期待的溫暖懷抱(主觀世界),也不完全屬於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客觀現實)。它很特別,屬於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
這個「中間地帶」,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過渡空間(Transitional Space)」。
01過渡空間爲何如此重要?
過渡空間是一個安全的、具創造性的、充滿可能性的心理場域,也是我們發展心理韌性的第一個搖籃。 在這裏,孩子可以安全地演練從完全依賴到相對獨立的過程。
想象一下,當嬰兒第一次感到飢餓,而媽媽沒有立刻出現時,ta 面臨着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 ta 能運用過渡客體(比如吮吸自己的手指)來安撫自己,ta 其實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心理創造—— ta 沒有被動地被焦慮淹沒,而是主動地爲自己搭建了一個如幻似真的安撫空間,並在這個空間裏「解決」了問題。
這種在真實(媽媽不在)與幻想(手指帶來了安慰)之間自如跳躍的能力,正是心理韌性的萌芽。

《 非常律師禹英禑 》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心理困擾,都與思維僵化、缺乏彈性有關。
一個健康成熟的內心,需要有能力去整合這個複雜的世界——整合真實與想象、好與壞、依賴與獨立及其它不同主題。
過渡空間,正是我們完成生命中這些重要整合與跨越的「安全區」:
▨ 它幫助我們從嬰兒式幻想(我是世界中心),平穩過渡到現實感(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 它幫助我們從對養育者完全理想化或完全貶低的搖擺態度,過渡到能同時看到養育者的好與不足的成熟心智狀態。
▨ 它幫助我們從對養育者的完全依賴,過渡到成爲一個能自我安撫、相對獨立的個體。
更重要的是,這個空間將伴隨我們一生,成爲我們內在想象、情感與外在現實、人際關係之間的創意通道。我們所有的文化、藝術、宗教、遊戲和創造性工作,都發生在這個神聖的「第三領域」中。
02做「剛剛好的父母」守護孩子的過渡空間
除了「過渡空間」,溫尼科特還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剛剛好的媽媽(Good-enough Mother)」。 「剛剛好」,而非完美。
一個「剛剛好」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給予安撫;也懂得適時地、漸進地「撤退」,允許孩子體驗一點點可承受的「小失望」。
正是這種「恰到好處的挫敗」,給了孩子一個理由和機會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過渡空間和過渡客體。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安撫自己,以及如何適應這個世界。
如果父母總在孩子發出信號前就滿足一切,孩子就失去了創造和想象的動力,因爲 ta 不需要。
反之,如果父母長期缺位或忽略孩子的信號,孩子則會因爲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壓倒性的焦慮,而無法建立起這個空間。
因此,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成爲那個「剛剛好」的守護者。
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愛與安全,同時也要給予他們自由和空間。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爲好的父母,但同時也要允許自己放手,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無法一直滿足孩子的需要。
相信孩子有能力來學習面對這些挫折,也相信孩子不會因爲父母偶爾的失誤而否定自己。父母的這些能力,是幫助孩子建立和守護「過渡空間」的關鍵。
03成年人更應該擁有自己的過渡空間
溫尼科特說:「在過渡空間裏,我們都在玩耍。」
這裏的「玩耍(Play)」,並非指兒童的遊戲,而是一種輕鬆、自發的狀態。
成年人的「過渡空間」已經不完全如溫尼科特的毛毯故事一般發生,但仍包含着如上所說的關鍵元素——「玩耍」的態度。

《 祕密花園 》
然而,在華人的文化中,常常過度強調一種「緊張的認真」。 孩子常被教育「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我們的「認真」是因爲被壞的結果嚇唬而不得不的「認真」。
我們用「玩物喪志」來警惕興趣愛好對志向的消磨,用「業精於勤,荒於嬉」來告誡自己玩樂會導致荒廢。長輩們也常說,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如果成功只與痛苦相伴,會讓我們在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只習慣性地用壓抑或忍受來應對,無法後退一步來思考別的可能。
被焦慮驅動的認真,讓我們時刻處於求生模式,只專注於眼前任務,視野狹窄,難以真正放鬆地去探索和創造。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過渡空間」,擁有一個「玩耍」的心態,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這個「過渡空間」可以是一項讓你沉浸其中的愛好,一段不被打擾的獨處時光,一次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或是一段讓你感到安全的諮詢關係。
在這個空間裏,我們暫時卸下社會角色和現實壓力,與真實的自己待在一起,自由地幻想、遊戲、整合內外經驗。這不僅是心靈的喘息,更是力量的補給,能持續滋養我們的心理成熟度與人生的幸福感。
「簡單心理」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提供專業、高質量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務。我們在心理行業深耕10年,建立行業規範與標準,用戶量及口碑業內第一,引領並見證着行業發展。
至 2024 年底,簡單心理在全球 117 個城市,擁有 2000+專業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已爲超過 300 萬人次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
簡單心理是國內唯一參照美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勝任力標準對於諮詢師嚴格篩選,並持續進行監督管理的互聯網平臺。平均每100份入駐申請中,僅1位能夠順利入駐。
簡單心理平臺諮詢師,均經過以下專業審覈與監管:
1. 客觀的專業訓練:
- 專業學歷:簡單心理諮詢師70.77%爲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心理諮詢及相關專業佔比64.44%。
- 系統受訓:系統科學的長程訓練,而非短期的零散訓練。
- 接受督導和個人體驗:保障諮詢師專業。
2. 諮詢專業能力:
- 通過勝任力面試 :2位督導師共同進行的勝任力面試,通過呈報個案、專業問答等,考覈諮詢師的諮詢專業能力。
- 業內同行推薦:至少2位專業同行的推薦。
3. 執業過程中保持繼續學習和接受專業監管:
- 執業要求:簡單心理平臺新手諮詢師、實習諮詢師,均在每週持續接受督導的情況下工作;
- 繼續學習:簡單心理每年對於諮詢師進行專業學習年審,其中人均每年新增約2個專業訓練;
- 執業監管:簡單心理執業監管部門和專業倫理委員會,對諮詢師執業過程中違規、不當行爲等進行監管和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