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結束談判兩天後,美國專機將飛抵臺北,賴清德的委屈沒白受?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3

2025年7月的盛夏,全球政治舞臺的空氣似乎比季節本身更加燥熱。就在中美第三輪經貿磋商於北京落下帷幕,雙方宣佈將暫停的關稅措施續延90天,世界剛剛鬆下一口氣的時刻,太平洋上空卻迅速醞釀起新的風暴。談判桌上的餘溫未散,一則由《金融時報》披露的消息,如同一記驚雷,劃破了短暫的平靜:一支由美國國會重量級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於8月飛抵臺北。

這支代表團的名單,分量十足。領隊的是共和黨籍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威克。這個名字,在關注臺海局勢的人看來絕不陌生。威克長期被視爲美國國會內部最堅定的“挺臺派”之一,他的行動,向來被解讀爲華盛頓對臺政策的重要風向標。消息一出,可想而知,臺北的政治圈必定是何等的激動與期待。對於剛剛經歷了一場外交“冷遇”的賴清德當局而言,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那麼,這架即將起飛的美國專機,背後究竟承載着怎樣的盤算?它又將把本就波詭雲譎的臺海局勢,帶向何方?要看清這盤棋,我們需要將時鐘稍微往前撥一點。

就在不久前,賴清德精心策劃了一場“出訪”,計劃借道美國紐約。這在臺灣當局看來,是其上任後一次重要的“外交突破”嘗試,是向島內及國際社會展示“美臺關係堅若磐石”的絕佳舞臺。然而,劇本並未照此上演。華盛頓方面一反常態地保持着沉默與低調,最終,就在中美新一輪磋商細節敲定之際,特朗普政府以一種不容置喙的姿態,實質上拒絕了賴清德的“過境”安排。

這記“閉門羹”的滋味並不好受。緊接着,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原定與五角大樓“三號人物”埃爾布里奇·科爾比的會面,也在最後一刻被美方取消。連續兩次的“婉拒”,信號已經無比清晰。華盛頓在用實際行動爲即將到來的中美談判鋪路,試圖通過在臺灣問題上的暫時剋制,換取談判桌上更爲有利的氛圍。這是一種典型的交易式外交,臺灣,再次成爲了那個被擺上天平的籌碼。

事實證明,美方的這種“誠意”確實起到了作用。第三輪磋商得以順利舉行,並達成了一個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的成果——90天的關稅“休戰期”。特朗普在會後甚至一連用了幾個“好”來形容會談。從這個角度看,賴清德的“委屈”,似乎成了中美關係緩和的“祭品”。

然而,政治的弔詭之處就在於,棋局的走向從不遵循簡單的線性邏輯。這邊廂,安撫北京的動作剛剛做完;那邊廂,挑動臺海神經的棋子就已然佈下。這正是華盛頓“極限施壓”與“戰略模糊”策略的經典再現。

這首先是打給賴清德的一記“胡蘿蔔加大棒”。 特朗普政府深知,單純的壓制只會讓棋子變得不再聽話。拒絕賴清德“過境”,是“大棒”,是爲了服務於中美關係的大局。而派出威克這樣的重量級人物訪臺,則是“胡蘿蔔”,是對前番冷遇的補償和安撫。美國需要確保“臺灣牌”的長期有效性,就必須讓島內的代理人感覺到,他們的“犧牲”是有回報的,美國的“支持”雖有波動,但根基仍在。否則,一旦民進黨當局內部出現離心力,或者島內民衆對美國的信任產生動搖,這張牌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其次,這也是對中國大陸施加的,一種更爲隱蔽和複雜的壓力。 儘管本輪磋商取得了進展,但中美之間結構性的矛盾並未解決。在許多核心議題上,美方依然處於被動地位,缺乏足夠的要價能力。中方在談判桌上展現出的原則性和堅定性,讓華盛頓明白,單純的善意姿態換不來中方的核心利益讓步。

因此,在談判的“軟攻”——如暫時放寬部分對華出口限制、降低批評調門——之外,必須配合“硬手”。派遣國會代表團訪臺,就是一張典型的“虛空造牌”。 它不直接代表白宮的官方立場,爲行政部門留下了迴旋餘地,但其政治象徵意義卻極其強烈。這相當於在談判桌之外,又開闢了一個新的施壓點,意圖告訴北京:如果在其他領域不做出我們期望的讓步,那麼我們在臺灣問題上的“剋制”隨時可能收回。這是一種典型的“切香腸”戰術,一步步試探和衝擊中方的底線。

回顧歷史,這種手法並不鮮見。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臺政策始終在“承認一箇中國”的官方承諾和“維持對臺實質關係”的國內法(即《與臺灣關係法》)之間搖擺。每當華盛頓需要在對華關係中增加籌碼時,臺灣問題往往會成爲最好用的工具。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直接導致了1996年的臺海危機,其背後同樣交織着複雜的對華戰略考量。如今,特朗普政府的這套操作,不過是歷史的重演,只是手法更加精巧和快速。

然而,時代不同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國。對於美方這種一邊談合作、一邊搞小動作的兩面派做法,中方的反應必然是迅速而強烈的。可以預見,從中國外交部到國防部,再到國臺辦,措辭嚴厲的警告和抗議將接踵而至。“嚴正交涉”、“堅決反對”、“一切後果由美方承擔”,這些外交辭令背後,是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侵犯的鋼鐵意志。

更重要的是,中方的反制絕不會只停留在口頭上。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軍事演訓活動,其規模、頻率和實戰化程度,都可能因此升級。這不僅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的直接震懾,更是對外部干預勢力的明確警告。經濟上,剛剛達成的90天“休戰期”也將變得岌岌可危。美方此舉,無異於親手爲這份脆弱的共識,敲響了倒計時的喪鐘。多輪磋商的成果,很可能因此付諸東流。

而對於身處風暴中心的臺灣,這顆“甜棗”的滋味,恐怕是甜中帶苦,甚至苦大於甜。

從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視角看,美國國會代表團的到訪,無疑是一場政治上的“及時雨”。它可以被大肆宣傳爲“外交勝利”,用以鞏固其在島內的執政基本盤,沖淡此前被美國“冷落”的尷尬。然而,這種短暫的政治高光,代價是什麼?

代價是臺灣安全環境的急劇惡化。 每一次美臺之間的高層互動,都必然引發大陸方面更高層級的軍事和政治反制。臺灣被更深地綁上美國的戰車,也就意味着離兵兇戰危的懸崖邊緣更近了一步。美國議員們在鎂光燈下享受完“民主盟友”的讚譽後,便可搭乘專機安然離去,而留在島上的2300萬民衆,卻要獨自面對因此而起的驚濤駭浪。

代價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兩岸關係的持續緊張,直接衝擊的是臺灣的經濟命脈。當臺海成爲全球地緣政治的“火藥桶”,國際資本的避險情緒會上升,產業鏈的穩定性會受到質疑,臺灣經濟賴以生存的和平發展環境將蕩然無存。

說到底,賴清德的“委屈”是否白受,取決於站在誰的立場上看。在美國的全球戰略棋盤上,他的“委屈”和隨後的“補償”,都是服務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精準計算,每一分“委屈”都被榨取了應有的價值。而對於賴清德本人和他的政黨來說,用臺灣民衆的福祉和安全,去換取華盛頓的一點“垂憐”和虛幻的“國際承認”,這筆交易,究竟是賺是賠,歷史終將給出一個公正的答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