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部老同志聯名反對李鵬當部長,陳雲怒:幹部年輕化阻力很大啊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3

這個事兒發生在1981年,那時候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央特別重視幹部隊伍的年輕化問題。電力工業部部長劉瀾波要調走,需要找人接班,他看中了副部長李鵬。李鵬當時53歲,在電力系統幹了三十多年,從基層一步步上來,算是專業人才。但沒想到,這個推薦一拋出去,就在部裏炸了鍋。有些老同志不樂意,覺得李鵬太年輕,資歷淺,馬上當部長怕是鎮不住場子。他們幾個人湊一塊兒,聯名給中央寫了信,明確表示反對。信裏頭列的理由挺直白,就是說李鵬雖然有潛力,但現在上位太早,得再多練練手,不然部裏工作不好開展。

這種反對不是個例,那年頭幹部年輕化是個大方向,可阻力到處都是。中央從1978年開始就強調要選拔中青年幹部,鄧小平多次講過,這是關係國家命運的戰略事兒。可實際操作起來,老同志們總有顧慮,覺得年輕人經驗少,辦事不穩當。電力部的這些老同志,大多是建國前後就入黨的,經歷過戰爭和建設初期,對年輕一代總有點不放心。他們的信寄到中央後,組織部門第一次擬名單時,沒把李鵬放進去,而是選了年紀更大的同志。劉瀾波不死心,又去給陳雲和胡耀邦彙報,堅持推薦李鵬。陳雲聽了情況,覺得李鵬條件合適,從蘇聯留學回來,搞電力專業知識紮實,工作年頭也長,完全符合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

陳雲對這個事兒特別上心,因爲他一直負責幹部工作。1981年7月2日,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座談會,主題就是加快中青年幹部選拔。會上,陳雲作了重要講話,直指問題核心。他說,從現在起,必須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讓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他舉了電力部的例子,說劉瀾波推薦李鵬當部長,結果遇到老同志聯名反對,阻力不小。陳雲講到這兒,語氣嚴肅,甚至有點發火的感覺,他說幹部年輕化阻力很大啊,這反映出一些同志思想還跟不上時代。時代在變,老一輩總得退下來,讓年輕人接棒,爲什麼不早點培養他們呢?陳雲強調,選拔中青年幹部是戰略任務,得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這個講話在會上引起不小反響,大家開始反思阻力來源。陳雲的觀點很清楚,老同志關心國家建設是好的,但不能擋住年輕人的路。李鵬的事兒就是典型,第一次沒上名單,第二次靠劉瀾波力薦才通過。陳雲用這個例子,敲打大家要大膽用人,別總盯着年齡。會後,各省市行動起來,幹部年輕化步伐加快了。李鵬也順利上任,1981年3月正式成爲電力工業部部長。

李鵬的背景其實挺硬氣的。他1928年生在上海,父親李碩勳是早期革命者,1931年犧牲時李鵬才3歲。他隨母親顛沛流離,1938年到重慶上學,1941年去延安,進了自然科學院和延安中學。1945年入黨,1946年在張家口工業學校學電力基礎。1948年去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留學,學水力發電,1955年回國後到豐滿發電廠工作,從副廠長幹起。1960年調阜新發電廠廠長,1966年去北京供電局任代理書記。1979年升電力部副部長。他的職業路徑就是從一線技術員到領導崗位,積累了豐富電力經驗。

上任部長後,李鵬幹得有板有眼。他推動電力建設,1982年水利電力部分並,他繼續當部長,抓核電起步和電網聯網。1983年升國務院副總理,分管能源交通。1987年代理總理,1988年正式當總理,到1998年卸任。期間,他主持經濟工作,推動電力超前發展,多渠道辦電。1998年到2003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退休後寫了回憶錄,記錄從1928到1983年的經歷。2019年7月22日,李鵬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這個事件暴露了幹部年輕化過程中的矛盾點。一方面,中央高層像陳雲、鄧小平他們,看到老幹部隊伍年齡偏大,平均60多歲,急需注入新鮮血液。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就開始醞釀第三梯隊建設。陳雲在1980年就提出,要選一批四五十歲的幹部上位。另一方面,老同志的反對有現實基礎,他們擔心年輕人接班後,工作出紕漏,影響大局。電力部那些聯名寫信的同志,就是典型代表,他們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對整個年輕化政策有疑慮。

但從結果看,這種阻力沒擋住大勢。1982年十二大,中央選了大批中青年進領導層。李鵬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的升遷開了個頭。陳雲的怒火,其實是針對阻力本身,他覺得這事兒關乎黨的長遠,如果老是卡着不放,國家發展就慢了。陳雲一輩子搞經濟和組織工作,經驗老道,他的話接地氣,直戳痛點。幹部年輕化不是空談,得從具體人入手,像李鵬這樣有專業背景的,就該大膽用。

回頭想想,這個事兒挺有現實意義的。現在企業或單位換領導時,也常有類似情況,老員工覺得新人沒資歷,幹不來。但時代變了,知識更新快,年輕人有活力、專業強,往往能帶來新思路。電力部的反對信,雖然沒成功,但提醒大家,選拔幹部要平衡年齡和能力,不能一刀切。陳雲的處理方式也聰明,他沒直接批評那些老同志,而是用例子教育大家,阻力大但必須克服。

李鵬後來在電力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他推動秦山核電站上馬,這是中國第一座核電廠,標誌着核電從無到有。他還抓大電網建設,緩解了八十年代的缺電問題。作爲總理,他管宏觀經濟,穩住了改革步伐。當然,他的工作也有爭議,但就電力部長這事兒來說,他的上任證明了年輕化政策的正確性。

陳雲的角色關鍵,他不光是發火,還推動制度化。1981年那次座談會後,中央發了文件,強調幹部四化。陳雲晚年還繼續關注經濟平衡,避免過熱。這些歷史細節,告訴我們,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總有阻力,但高層決心大,就能推過去。

整個事件,從劉瀾波推薦到老同志反對,再到陳雲干預,最後李鵬上任,體現了八十年代初的幹部調整邏輯。不是憑關係,而是看能力和需要。電力部那些老同志的信,現在看來是時代產物,他們的顧慮可以理解,但政策方向沒錯。年輕化讓一批像李鵬這樣的人上臺,帶動了國家發展。

李鵬的家庭背景也加分,他是革命後代,父親犧牲早,但他靠自己努力。從延安到蘇聯,再到基層電站,一路沒走捷徑。這點讓陳雲他們放心,用這樣的人,不會出大亂子。反對的聲音雖有,但中央最終拍板,顯示了改革的決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