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菲律賓有了新定義,解放軍集結黃巖島,已經做好兩手準備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3

2025年7月的南海,夏日的季風似乎比往年更加燥熱,吹拂在海面上的風,都帶着一絲火藥味。平靜了數年的南海局勢,因爲馬尼拉的持續挑釁,再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北京這一次似乎失去了最後的耐心。一個全新的、極具分量的定義,被賦予了今天的菲律賓。

這一定義,源自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擲地有聲的回應。在駁斥菲律賓防長將重心轉向“外部防禦”以應對中國“侵略”的謬論時,中方罕見地、也是首次將菲律賓清晰地標註爲**“不折不扣的南海麻煩製造者、危險製造者”**。

這兩個“製造者”的標籤,字數不多,分量卻重如泰山。在中國嚴謹、剋制的外交話語體系裏,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這絕非簡單的外交口水戰,而是經過長期觀察、反覆權衡後,對馬科斯政府徹底失望的最終定性。這標誌着一個重要轉變:北京已經放棄了對其“回頭是岸”的幻想,並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更加務實的視角來審視和處理中菲關係。

回想馬科斯上任之初,人們普遍期待他能延續前任的務實路線,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爲中菲關係的“黃金時代”續寫新篇。然而,現實卻南轅北轍。馬尼拉不僅沒有成爲地區和平的貢獻者,反而在域外勢力的慫恿下,一步步走向了對抗的前臺。從“坐灘”仁愛礁的破舊軍艦,到黃巖島附近的反覆侵闖;從邀請美軍增設軍事基地,到允許射程足以覆蓋中國華南沿海的中程導彈系統在呂宋島部署,菲律賓的一系列動作,早已超出了鄰國間正常摩擦的範疇。

這些行爲,就像是在一個堆滿乾柴的倉庫裏,一次又一次地劃亮火柴。馬尼拉似乎錯誤地認爲,只要有美國的“保護傘”,就可以無限度地試探中國的底線。他們忘記了,對於一個致力於民族復興的大國而言,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是不可交易的核心利益。當善意的規勸被當作耳旁風,當戰略的耐心被消耗殆盡,那麼剩下的選項,便只有用實力說話。

將菲律賓定義爲“麻煩製造者”和“危險製造者”,正是中國準備着手解決麻煩、清除危險的明確信號。這並非意味着戰爭的叫囂,而是預示着中國的反制措施,無論是在力度、速度還是維度上,都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信號發出,行動緊隨其後。7月29日,一則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的消息震動了整個區域: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位於中國黃巖島領海周邊海空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備警巡。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巡航。從官方發佈的畫面看,多艘主力戰艦組成的編隊犁開深藍色的波濤,呈戰鬥隊形展開;空中,滿掛彈藥的戰鬥機呼嘯而過,與海面艦艇形成了強大的海空協同打擊態勢。整個演訓過程,科目設置緊貼實戰,兵力調動迅速高效,其釋放的威懾力不言而喻。

選擇黃巖島作爲展示決心的舞臺,其戰略考量極其深遠。黃巖島,作爲中沙羣島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2012年的黃巖島對峙事件,正是中國扭轉南海被動局面的一個關鍵節點。此後,中國實現了對黃巖島的有效控制。如今,解放軍在此地進行高強度的戰備警巡,既是對歷史事實的再次宣示,更是對現實挑釁的強力回應。它用最直觀的畫面告訴菲律賓以及域外勢力:中國有能力、有決心捍衛在南海的每一寸領土,任何企圖染指或改變現狀的行爲,都將遭到迎頭痛擊。

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中國的目光已經超越了南海本身。菲律賓之所以被定義爲“危險製造者”,其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它正日益成爲美國“以臺製華”戰略鏈條上的關鍵一環。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羣島,距離臺灣島僅約200公里。美軍在此部署的導彈、雷達和特種作戰部隊,無疑將極大增加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時的外部干預風險。

當菲律賓甘願將自身綁上美國的戰車,將自己的國土變成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沿軍火庫”時,它的角色就已經從一個南海的“聲索國”,質變爲一個直接威脅中國國家統一和戰略安全的“橋頭堡”。這種危險,觸及了中國的核心利益紅線。因此,解放軍在黃巖島的集結與警巡,既是敲山震虎,警告馬尼拉在南海問題上懸崖勒馬,更是在清晰地劃線:如果菲律賓執意在臺灣問題上扮演不光彩的角色,那麼它所要面對的,將不僅僅是海警船的水炮,而是來自解放軍海空一體的雷霆之威。

面對如此複雜嚴峻的局面,中國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單靠外交斡旋和經濟懷柔,已經無法拉回鐵了心要充當“馬前卒”的菲律賓。因此,標題中提到的**“兩手準備”**,便成爲了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應對南海變局的核心方略。

第一手準備,是對於菲方的任何挑釁,必須升級懲戒的力度與精度。 過去的“水炮警告”模式,雖然展現了剋制,但在執迷不悟的挑釁者面前,顯得過於“溫柔”。未來的反制,必須追求“打得疼、記得住”的效果。這可能包括對非法闖入的船隻進行更強硬的攔截、拖離甚至扣押;在經濟上,針對那些爲虎作倀的菲方企業和個人,實施精準的反制措施;在法律上,則依據中國國內法,對侵闖行爲進行常態化的執法與管轄。總之,要讓每一次挑釁都付出其難以承受的代價,通過建立一個“高風險、零收益”的博弈模型,徹底打消其投機心理。

第二手準備,是着眼長遠,加快推進南海島礁軍事設施建設的數量和質量,構建一個“海-空-島”三位一體的強大軍事體系。 如果說第一手準備是“治標”,那麼這一手就是“治本”。經過多年的建設,中國在南沙部分島礁上已經建成了功能完善的機場、港口和防禦設施,這些“不沉的航空母艦”極大地改變了南海的戰略態勢。

未來的方向,是進一步將這些孤立的“點”,連接成一個相互支援、信息共享、火力協同的“面”。通過部署更多的先進雷達、防空系統、反艦導彈以及增加海空力量的輪駐頻次,形成對整個南海海域,特別是對菲律賓周邊關鍵水道的**“壓倒性”軍事優勢**。當這種優勢固化爲常態,任何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成本都將高到無法承受,而菲律賓的挑釁則會顯得愈發可笑和無力。

在此基礎上,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收回那些至今仍被菲律賓非法侵佔的島礁,便從一個遙遠的目標,變成了現實的可能。解決一個,就能震懾一片。這種對“麻煩製造者”和“危險製造者”的徹底清除,將爲今後全面解決南海問題,樹立一個清晰有力的“示範”。

總而言之,2025年7月的這個夏天,中國對菲律賓的“新定義”,不啻於一聲驚雷,宣告了南海博弈進入了新的階段。解放軍在黃巖島的亮劍,是決心與實力的展示。而“兩手準備”的戰略部署,則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維護主權、穩定周邊的未來路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