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的東北亞,本以爲會迎來一絲緩和的空氣,卻被平壤兩聲驚雷炸得煙消雲散。在短短48小時內,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胞妹、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部長金與正,接連兩次向全球發佈措辭強硬的通告,如兩記響亮的耳光,精準地打在了滿懷期待的美國和韓國臉上。 這一幕,不僅讓美韓精心鋪設的外交臺階瞬間崩塌,也讓一直冷靜觀察的北京再次確認:朝鮮這步棋,走得穩,靠得住。
故事的開端,充滿戲劇性的“善意”。韓國政壇剛剛經歷了一場地震,前任總統尹錫悅因醜聞下臺,自由派的李在明臨危受命。 這位新總統上臺後,立刻展現出與前任截然不同的姿態,迅速叫停了引發雙方激烈對抗的邊境廣播喊話,限制民間團體向朝鮮空飄傳單,甚至解除了對朝鮮電影長達數十年的禁令。 更有甚者,韓國政府還放出風聲,考慮邀請金正恩出席將在慶州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峯會,試圖上演一出“破冰大戲”。

大洋彼岸,重返白宮的特朗普似乎也想重溫昔日的“峯會時光”。他多次公開表達與金正恩的“友誼”,白宮也適時表態,稱對旨在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的對話持開放態度,願意與金正恩再次會面。 一時間,美韓兩國一唱一和,彷彿爲朝鮮鋪開了一條通往談判桌的紅毯。全球觀察家們紛紛猜測,面對如此誘人的“橄欖枝”,在嚴厲制裁下備受壓力的朝鮮,或許會順勢而爲,換取喘息之機。然而,平壤的劇本,從來不按別人的預想來寫。

7月28日,金與正通過朝中社發表第一份談話,目標直指首爾。 談話毫不留情地將李在明政府的緩和姿態斥爲“一廂情願的努力”,批評其本質上仍是“盲目信從韓美同盟”,與前任並無二致。 對於APEC峯會的邀請,金與正更是用“白日做夢”四個字徹底擊碎了韓國的幻想。 她明確指出,朝鮮已將韓國定義爲敵對國家,雙方之間“沒有任何事情和問題可以坐下來討論”。 這份通告,等於直接給滿面春風的李在明政府潑了一盆刺骨的冰水。
僅僅一天之後,7月29日,第二份通告接踵而至,這次的矛頭對準了華盛頓。 金與正承認,金正恩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並不壞”,但她話鋒一轉,嚴厲警告美方,不要指望利用這點私人情誼來誘使朝鮮棄核,那隻會“淪爲笑柄”。 聲明的核心信息振聾發聵:“眼下是2025年,而不是過去的2018年或2019年。” 金與正強調,朝鮮的“不可逆轉的核國家地位”已經通過最高法律固定下來,這是任何對話都必須承認的前提。 換言之,想談可以,但必須是在承認朝鮮擁核現實的基礎上談,任何以“無核化”爲前提的接觸,都只是美方的“希望”而已。

這兩份聲明,邏輯清晰,態度決絕,迅速傳遍全球。美韓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陷入了始料未及的尷尬境地。 韓國總統辦公室只能無奈地表示遺憾,重申將繼續爲和平努力。 而白宮方面,則不得不面對特朗普的親筆信可能被拒收的窘境,只能含糊地表示對交換意見持開放態度。
美韓爲何再次慘敗?歸根結底,是他們的策略依舊停留在過去,完全無視了早已變化的時與勢。

首先,美韓的策略充滿了“雙重標準”的虛僞。嘴上說着要對話、要和平,但手上的軍事動作卻從未停止。就在2025年3月,美韓還舉行了名爲“自由之盾”的大規模聯合軍演,演習內容涵蓋陸、海、空、天、網所有領域,被朝鮮視爲赤裸裸的“侵略戰爭預演”。 這種一邊遞上橄欖枝,一邊磨刀霍霍的做法,早已被朝鮮看穿。平壤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威脅的根源——美韓軍事同盟和部署在周邊的戰略武器——不解除,那麼放棄核武器就等同於自殺。
其次,他們低估了朝鮮的戰略決心和已經改變的實力地位。朝鮮的核武器,早已不是單純的談判籌碼,而是被寫入憲法的國家生存基石。 經過多年的發展,朝鮮的核武及導彈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其威懾能力已今非昔比。金與正口中的“地緣政治環境的根本變化”,不僅僅是指朝鮮自身實力的增強,也包括國際格局的深刻演變。

這其中,俄羅斯的因素至關重要。近年來,朝俄關係迅速升溫,金正恩與普京的會晤將兩國軍事合作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 雙方簽署的包含共同防禦承諾的條約,以及在軍事技術、經濟援助等方面的深入合作,爲朝鮮提供了強大的外部支持,使其在面對美韓壓力時更有底氣。 朝鮮不再是孤軍奮戰,它已經成爲大國博弈棋盤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朝鮮的強硬立場,恰恰印證了北京長期以來的判斷和支持是具有遠見的。中國始終堅持推動半島無核化,但同樣強調必須解決朝鮮合理的安全關切。 朝鮮的堅韌,並非單純的好戰,而是在強權政治的夾縫中爲自身生存權利的抗爭。

更深層次地看,朝鮮的強硬姿態在客觀上起到了牽制美國“印太戰略”的作用。美國試圖在中國的周邊構建圍堵圈,而一個擁有核力量且不屈服的朝鮮,無疑會分散美國及其盟友大量的戰略資源和注意力。 這使得朝鮮成爲了中國在應對外部壓力時一個重要的戰略緩衝。從這個意義上說,朝鮮的每一次強力回擊,都是對其作爲可靠戰略伙伴價值的證明。北京多年來在國際上爲朝鮮仗義執言,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維持雙邊貿易,這份戰略投資沒有被錯付。
此次事件中,金與正的角色也愈發凸顯。作爲金正恩最信賴的胞妹和助手,她早已不是簡單的“影子隨行”,而是朝鮮政壇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的發言往往比官方聲明更加直接、犀利,成爲外界觀察朝鮮最高決策層意圖的重要窗口。 這次由她出面連續發聲,清晰地表明瞭平壤內部的高度統一和不可動搖的決心。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2018年新加坡峯會的短暫握手,到2019年河內峯會的不歡而散,再到拜登政府時期的持續對抗,半島局勢的每一次起伏都證明,任何無視朝鮮核心利益的單方面施壓或誘騙,最終都只會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