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裏的“咕嚕”聲,其實是孩子身體正在勝利掃除病毒殘骸的信號。
看着三歲的朵朵撲進媽媽懷裏,小臉蛋憋得通紅,一陣咳嗽後喉嚨裏傳出清晰的“咕嚕”聲,媽媽焦慮地詢問醫生:“昨天還只是乾咳,今天痰怎麼這麼多?是不是越治越糟了?”
作爲兒科醫生,也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完全理解這種擔憂。但今天我想告訴各位家長一個重要的醫學常識:孩子咳嗽從乾咳變爲有痰的“咕嚕咳”,大多不是病情加重,而是身體進入了“修復收尾”的關鍵階段。

01 痰液的祕密:不是“麻煩製造者”
很多家長將痰視爲病情的“元兇”,但實際上,痰是人體呼吸道的保護性分泌物。當病毒、細菌或冷空氣刺激孩子的氣道時,氣道黏膜會發生炎症反應,產生黏液來包裹這些“入侵者”和炎症垃圾,從而形成痰液。
咳嗽初期往往是乾咳,這是因爲黏液分泌尚少或過於黏稠,無法有效咳出。隨着身體免疫系統逐漸控制住感染,氣道黏膜上的纖毛開始加速擺動,努力將痰液向上推動,這時孩子就會出現痰鳴音或“咕嚕咳”。
這一過程類似於打掃房間:開始時灰塵飛揚,看似更亂,卻是徹底清潔的必要步驟。痰液增多是身體在“打掃戰場”——病原體被壓制後,呼吸道纔有餘力清除炎症遺留物。

02 辨別痰聲來源,針對性護理
不是所有喉嚨“咕嚕”聲都源於支氣管排痰,識別真正來源有助於採取正確護理方式。
鼻後滴漏:隱匿的“假痰”
孩子平躺時,鼻腔分泌物會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咳嗽反射,產生類似有痰的聲音。這種情況護理核心在於鼻腔而非喉嚨。
使用生理鹽水噴鼻或沖洗,再配合嬰兒吸鼻器清除鼻涕,可顯著減少此類咳嗽。夜間適當抬高牀頭也能減輕鼻後滴漏現象。

支氣管炎恢復期:排痰關鍵階段
若孩子發熱已退,精神好轉,但咳嗽由乾咳轉爲溼咳,提示支氣管炎進入恢復期。此時重點應是助排痰而非強止咳。
家庭護理可包括多飲溫水、保持空氣溼潤(溼度40%-60%爲宜)等,這些措施有助痰液變稀而易咳出。
氣道高反應性:敏感體質的困擾
過敏或哮喘體質的孩子遇到冷空氣、運動或刺激性氣味時,可能出現咳嗽伴痰黏感。若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尤其夜間、清晨加重,建議就醫評估是否爲過敏性咳嗽或咳嗽變異性哮喘。
03 識別危險信號,及時就醫
儘管多數痰多咳嗽是恢復表現,但某些症狀需及時醫療干預:
- 呼吸異常:呼吸頻率增快(嬰幼兒>40次/分鐘)、出現鎖骨或肋骨間隙凹陷。
- 高熱不退:體溫超過39℃持續3天以上。
- 痰液異常:黃綠色膿痰不一定代表細菌感染(可能是炎症細胞氧化結果),但若伴精神萎靡、持續高熱,需警惕細菌感染。
- 其他危險信號:口脣發紫、拒食、犬吠樣咳嗽。
偶爾咳嗽劇烈導致痰中帶少量血絲,多爲毛細血管破裂,不必恐慌。但若血量較多或伴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04 實用家庭排痰技巧
以下方法可幫助孩子更輕鬆地排出痰液:
- 多喝溫水:小口頻繁飲用溫水是最自然的化痰劑。6歲以上兒童每日飲水量建議達到800-1000升。
- 保持空氣溼潤:使用加溼器維持室內溼度在50%左右。乾燥季節可在房間放置一盆清水自然蒸發。
- 科學拍背:讓孩子側臥或俯臥,家長用空心掌由下而上、由外向內有節奏地輕拍背部,每次5-10分鐘,餐後1小時內避免進行。
- 調整睡眠姿勢:適當墊高上半身(如毛巾墊於牀墊下),有助於減少痰液積聚和鼻涕倒流。
- 飲食調整:1歲以上孩子可嘗試蜂蜜(每次2.5-5毫升)緩解夜間咳嗽。適當食用川貝蒸梨、白蘿蔔水等傳統食療方也有助潤肺化痰。
05 避免常見護理誤區
在幫助孩子排痰過程中,家長需避免以下常見錯誤:
- 盲目使用止咳藥: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性反射,強行止咳可能導致痰液滯留,加重病情。
- 濫用抗生素:多數兒童咳嗽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無效。不恰當使用抗生素可能引起耐藥性及其他副作用。
- 誤用複方感冒藥:幼兒應避免使用複方感冒止咳藥,尤其是含可待因成分的藥物。
- 過度霧化治療:無喘息症狀或醫生建議時,不宜自行給孩子進行霧化治療。
養育孩子的過程,如同陪伴一棵樹苗成長——我們提供陽光、水分和養料,而成長的力量源自生命本身。痰多咳嗽是孩子免疫系統成熟的必經之路,大多數情況下會在1-3周內逐漸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