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你覺得在幼兒園裏,有沒有“欺凌現象”呢?
提起這個,也許有人覺得學齡前兒童,大多都是小打小鬧,但凡有些出格行爲,也是無心之失,沒必要上綱上線。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成年人很容易陷入當下的“認知bug”。
就像在我們小時候,也可能遭遇過不公和欺凌,也在某個無助瞬間,心生怯懦、歷經煎熬。
但遺憾的是,我們很難同時擁有童年,以及對童年的感受。
正因如此,站在成年人的視角上,很容易把學齡前孩子“純粹化”,從而美化一些可能天天上演的欺凌事件。
而在這其中,尤以“隱形欺凌”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01.2種隱形欺凌,要讓孩子分清
之前看過一則紀錄片。
有研究人員,對鄉鎮的一所幼兒園進行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一天時間內,欺凌事件就超100起。
在這當中,除了出現明顯傷痕的欺凌之外,還有就是咱們今天重點要聊起的2種常見的“隱形欺凌”。
①第一種:言語欺凌
詩人安琪洛說過:
語言就像是小小的能量子彈,會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而對很多內心單純的孩子來說,不舒適的語言環境,更會給他們造成終生難以癒合的傷疤。
就像在幼兒園裏,總有一些“小大人”似的孩子,喜歡用“開玩笑”的名義,對別人的外貌、身高、穿着打扮、家庭貧富品頭論足、進行攻擊。
而這些語言攻擊,雖造不成實際外傷,但其中所蘊含的輕慢、嘲笑和不屑,如同一把鈍刀,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②第二種:行爲欺凌
比起言語欺凌,行爲上的“隱形欺凌”更隱祕,也更容易被家長當作小孩子間的打鬧。
比如說插隊、撓癢癢、故意推搡、踢凳子、搶玩具,還有不經允許,隨意觸碰他人東西,都屬於行爲欺凌。
而這些行爲的本質,其實都是通過“控制”和“傷害”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就像有的孩子故意找別人麻煩,來確認自己“比他厲害”。
還有的孩子會通過搶玩具,享受“我說了算”的感受。
可無論是哪種心理動機,那些被欺負的孩子,最終就都會陷入不安與恐懼的漩渦之中。
更爲糟心的是,這些隱形欺凌方式,因爲過於隱蔽,常常會伴隨孩子很久而不被發現。

02.孩子被欺負,爲啥不告訴父母?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疑惑,孩子被欺負了,爲啥不給老師和家長講呢?
一般來說,這背後有三個原因。
其一,家長模棱兩可的態度。
隱形欺凌,不同於造成實質傷害的欺凌,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往往都很難給出實質的態度。
比如在幼兒園裏,老師每天照顧那麼多孩子,很難面面俱到,若遇到一些情況,很容易將其歸咎於“淘氣、調皮”的因素,不會鬧到明確處罰的地步。
而對於家長來說,小孩子打鬧、玩耍,本就是天性使然,如果過於追究,既顯得跋扈,又缺乏胸懷。
正因如此,大家也都不會往心裏去,不會大動干戈。
其二,孩子存在認知模糊。
像幼兒園小朋友,對“欺凌”往往沒有明晰準確的概念。
他們分不清“玩鬧”和“欺負”的界限。
就像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他可能會不舒服,但只會覺得“他只是在拿我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有些欺負人的孩子,還會刻意美化自己的行爲,誤導別人。
比如,“我們只是在玩啊,你怎麼這麼小氣,這有啥大不了的”。
久而久之,被欺負的孩子也會自我懷疑,甚至把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
其三,存在心理顧慮。
幼兒園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生存法則。
既然有生存法則,在面對欺凌問題時,孩子當然也會有“心理顧慮”。
就比如,有的孩子被欺負後,之所以不跟老師和家長講,就是怕影響自己在小朋友間的內部評價。
說白了,就是好面子、自尊心強,不願被貼上“愛告老師、告家長”的標籤。
此外,有的孩子可能擔心會被報復、被排擠。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放棄求助。

03.家長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遠離隱形欺凌呢?
面對幼兒園裏的“隱形欺凌”,家長的引導和態度,往往至關重要。
通常情況下,大家可以從三方面來幫助孩子,成爲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第一,先要教會孩子認清“欺凌”。
首先,家長可以通過具體的場景,比如讀繪本、角色演繹等,幫孩子建立對“欺凌”的認知。
然後明確告訴孩子:
只要別人的行爲讓你覺得不舒服、不開心,哪怕對方說他只是在玩,也是不對的,這就是欺負人。
還要讓孩子記住幾個信號:
如果有人故意說傷人的話,搶你的東西,或者推你、拉你、孤立排擠你,這些都是欺凌,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和老師。
只有讓孩子對欺凌有了準確的判斷,才能最大程度上去避免傷害。
第二,別怕麻煩,敢於給孩子“託底”。
很多孩子之所以長期被欺負,一般有個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有的孩子被欺負後,哪怕告訴父母了,也無濟於事,甚至反而會被教育和批評。
從而在無人可依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貼上“軟柿子”的標籤。
而那些欺負者,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麼犯錯成本,也不會惹來什麼麻煩,慢慢地就越來越有恃無恐了。
所以基於這一點,作爲家長我們一定要不怕麻煩,敢於給自家孩子去託底。
說得簡單點,一旦自家孩子明確表達自己被欺負了,那就要在瞭解事情來龍去脈後,最大程度上把事態擴大化。
只有這樣,別人想要再實施欺凌行爲前,也會害怕給自己惹麻煩,有所顧忌和權衡。
第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強大。
我之前看到過一個故事。
說有個俄國詩人,去拜訪一位美國富豪。
剛進家門,就看見客廳處,懸掛着一個巨大的駝鹿頭。
詩人就問富豪:“這麼兇猛的獵物,你是如何獵殺的”?
富豪淡然一笑說道:“它當時沒有盯着我的眼睛,若是盯着我,我就不敢射殺它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獲得很多感悟。
對應到孩子在校園生存這件事上,其實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說簡單點,就是無論對方在體型、力量、人數上佔據多大優勢,自己都別心生退意,而是敢於與對方直視、叫板。
只有讓對方察覺到自己不好欺負,才能一勞永逸的在校園環境裏徹底立足。

其實,最能讓孩子遠離欺凌的,是他們內心的自信和強大。
所以作爲家長,平時要多鼓勵孩子,給他們建立信心,多創造社交機會,讓孩子更多的去表達自我。
畢竟,我們父母很難時刻陪在孩子身邊,替他們擋住所有傷害。
但只要我們能夠教會孩子識別傷害、保護自己,就能無形之中,給他們披上一層鋒利的鎧甲。
而這,也是幫助孩子抵禦風雨和人性詭譎,最好的禮物。
大家說,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