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要這個!我就要那個藍色的!”
尖叫聲劃破了超市的寧靜。緊接着,是熟悉的“打挺”、倒地、甚至用頭撞地板。
周圍的目光像聚光燈一樣打在你身上。有同情,有看戲,也有嫌棄。
你的臉開始發燙,太陽穴突突直跳。
這一刻,你是不是隻想做兩件事:要麼把他拎起來揍一頓,要麼找個地縫鑽進去?

他的大腦“死機”了
先別急着生氣。
想象一下,你正在寫一份重要的報告,電腦突然藍屏,文檔全丟了。你會怎麼樣?
你會想砸鍵盤,想大叫,甚至想哭。
孩子此刻的感覺,就是這樣。
科學小貼士:
當情緒失控時,孩子大腦中負責理智的“前額葉”已經斷線了,只剩下負責本能的“杏仁核”在瘋狂報警。這時候跟他講道理?就像對一個溺水的人教游泳姿勢——沒用,甚至更糟。

情緒急救三部曲
下次風暴來臨時,試着把“說教”換成這三個動作。
- 蹲下 (Connect)
別站着俯視他。那是審視,是壓迫。
蹲下來,視線和他平齊。這個簡單的動作在說:“我在這裏,我沒有站在你的對立面。”
- 閉嘴 (Silence)
忍住那句“我早就跟你說過...”。
此刻的語言是蒼白的。你的呼吸,你的眼神,比語言更有力量。深呼吸,讓自己先降溫。
- 擁抱 (Container)
如果他不抗拒,給他一個結實的擁抱。
如果他還在踢打,就坐在他旁邊,保持安全距離,用身體語言告訴他:“我陪着你,等你發泄完。”

擁抱,是最好的滅火器
等風暴過去
當他的哭聲變小,身體變軟,那個可愛的孩子回來了。
這時候,纔是“覆盤”的時機。
媽媽: “剛纔是不是特別生氣?因爲很想要那個杯子?”
孩子: (點點頭,委屈)“嗯...”
媽媽: “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我們今天說好了只買麪包。你雖然很生氣,但最後還是停下來了,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
看見情緒,接納情緒,但堅持原則。
寫在最後:
孩子發脾氣,不是在故意折磨你。
那其實是一聲求救信號:“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了,媽媽/爸爸,幫幫我。”
你是他的港灣,不是他的法官。
下次風暴來襲,試着做那個定海神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