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公司的“育兒專家”李姐宣佈:她一直以來信奉育兒理念,崩塌了!
每一條看着都很扎心:
“兒子小時候和同學鬧矛盾,每次我都第一時間護在他前面,現在他長大了,心情不好就找我的茬,不是嫌菜做得難喫,就是怪我話多;
上初中後的每次大考,無論考得如何,我都是好喫好喝犒勞着,情緒價值也給得滿滿的,可他不但裝病逃學,甚至爲了買遊戲裝備而謊稱學校交錢;
買球鞋、潮牌,我更是有求必應,僅有一次,他提出和同學出國旅遊,我考慮不安全就沒答應,他竟然好幾天都對我愛搭不理……”
李姐忍不住唉聲嘆氣,其他同事也感覺難受——父母把心都掏給孩子,本想着和孩子會很親密,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嫌棄和輕視,真的太讓人心寒了。
我想起作家畢淑敏說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場永恆的博弈,愛得不夠是傷害,愛得太多是枷鎖。”
父母與子女相處,貴在把握分寸。
當媽後我越來越發現,即便是兒女,也不能過度給他這4樣東西。


無條件的物質滿足:
填不滿慾望的溝壑
還記得那個因爲“生活費不夠”辱罵父親的留學生新聞嗎?
女孩在西班牙讀本科,父親每月都會提前給她打1萬元生活費,一次父親發現女兒動了應急用的信用卡,擔心女兒花錢大手大腳,就多問了兩句。
沒想到,卻迎來了女兒一系列的“報復”,女兒不但在網上發“小作文”,甚至還公開父親的姓名、電話等身份信息,還找人網暴父親。
對這位父親來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最直接方式,但有智慧的父母還會藉機建立孩子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教孩子平衡物質與慾望之間關係。
1. 讓錢變得“看得見摸得着”
很多孩子對金錢沒有實體的概念,不知道父母每個月辛苦工作能賺多少錢,也不知道100元錢到底能買多少東西。
父母可以通過拿現金帶孩子到超市購物,讓他直觀地體驗錢和物品之間的價值交換;
還可以通過和孩子講述自己的工作內容,參觀工作環境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付出勞動纔能有相應的回報。
2. 賦予孩子“所有權和選擇權”
對於大額現金,父母可以在銀行給孩子開戶,存定期存單;對於零花錢等小金額可以教孩子用“三罐理財法”管理:
消費罐(50%)用於日常買零食、玩具等,可即時掌控。
儲蓄罐(40%)用於買貴重的大目標,如樂高、手辦,需耐心積累。
分享罐(10%)用於給他人買禮物、回饋幫助,旨在培養孩子感恩和分享的習慣。
3. 對金錢“從價格到價值”的引導
爲了防止孩子用金錢衡量一切,變得功利和物質化,我們可以做這些事:
討論當“家裏急需買一桶油”和“我要買新玩具”時該怎麼辦,讓孩子明白家庭共同責任和個人慾望的區別;
回憶某次去商場沒有買到心心念唸的鞋,但全家人去公園喂鴿子、拍照也玩得很開心,讓孩子感受到不花錢也可以獲得很多快樂;
收拾東西時翻到一個珍藏的舊物,可以給孩子講不捨的原因,讓孩子明白即便是不貴的東西也可以承載很多意義,有它的價值。


無原則的萬事包辦:
養不出獨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與生俱來的保護欲難以剋制,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過度包辦的陷阱,我也曾這樣。
女兒小時候每次出門我都是薄厚衣服、推車水杯等一應俱全。
女兒每天做什麼、去哪玩都盡在我的掌握,就連和哪個小朋友玩都是我篩選過的。
我覺得自己把女兒養得很好,沒想到上學後女兒卻隔三差五被老師“投訴”:
體育課老師要求大家一起做遊戲,她說什麼也不參加;
課間被同學無意碰到胳膊,或者老師說話重一些,她就像是天塌了一樣哭到崩潰……
當時我覺得是女兒年齡小,慢慢就好了。直到有一次我出差,女兒“方寸大亂”,我才幡然醒悟:
晚上寫作業,她在書桌前呆坐半小時都不動筆,原因是:“以前作業都是媽媽擺好在桌上的,媽媽不在,我不知道寫什麼”;
早上一起牀,就吵着要給我打電話:“今天上學穿哪件衣服、哪雙鞋子,快問問媽媽。”電話沒打通,女兒當天就沒上學。
作爲父母,我們太想讓孩子安穩、健康、順利的長大,不忍心讓孩子一遍遍試錯,看不得孩子走一丁點彎路。
殊不知父母的一味代勞是在剝奪孩子珍貴的體驗感。
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依賴父母,做事畏首畏尾,長大後恐怕也很難“立起來”。
在看了很多相關育兒書籍後,我重新養育女兒:
1. 賦予孩子“選擇權”
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給她有限的選擇:上學穿這件藍色的毛衣還是粉色的衛衣呀?
鼓勵孩子表達意見:週末媽媽想去圖書館,你有什麼想去的地方嗎?
尊重還是說“不”的權力:當孩子拒絕時,不要簡單的否定,要詢問原因,在合理範圍內尊重她的意見。
2. 成爲孩子的“後盾”
當拼圖拼不上時,引導她:看看哪塊和它顏色接近、形狀也差不多?
當孩子問:“爲什麼會有彩虹?”時,鼓勵她:這個問題真棒,我們一起到書中找答案吧。
當孩子因爲做錯事而沮喪時,先共情她的失落,再引導她覆盤: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下次我們怎樣做會更好?
3. 守護孩子的“內在動力”
孩子想做成一件事,大概率會先經歷失敗,父母要爲她的自信心持續助力:
孩子畫完畫可以說:你的線條畫得真流暢,用色也獨特,我特別想知道你的創作思路。
關注孩子是如何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今天比昨天有了什麼進步,而不是爲什麼比同桌少考了5分。
幫助孩子找到擅長的事,並有意識地爲她創造更多做這件事的機會,成功時刻越多,孩子的內心就越有力量。


無底線的寬容放縱:
立不起是非的規矩
前一陣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海底撈小便事件,最近取得進展,220萬的賠償判決已生效。
事情的起因是在上海海底撈外灘店,兩名17歲的少年酒足飯飽後,居然在包廂先後站上餐桌朝火鍋裏撒尿,並相互拍攝視頻記錄,發到朋友圈炫耀。
做出這種沒有公德的事,真是噁心又荒唐。
心理學教授王芳也就此事進行分析:青少年在封閉環境裏做出越界行爲,本質上是對規則的漠視。
很多父母認爲愛和立規矩是對立的,不願意用規矩去約束孩子,殊不知,孩子並不會因爲父母的寬鬆而感受到更多的愛,正如美國一所學校給父母的備忘錄所說:
別溺愛我。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的無理要求只是在試探你。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這樣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時候,我得依靠你來判斷對錯。
父母給孩子立規矩,年紀越小,效果越好,不妨試試這樣做:
1. 用“家庭公約”代替單項命令
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共同討論在家裏要遵守的規矩,這樣孩子會認爲自己是規則的共建者而非單純的服從者。
比如約定玩具玩完立刻要收拾好、晚上9點要開始洗漱,並和孩子解釋制定規矩的原因。
還可以將“家庭公約”貼到牆上,增加儀式感和提醒效果。
2. 執行過程“溫柔而堅定”
立規矩不難,難的是執行中會面對的挑戰。
我們可以提前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就9點了,我們要關電視準備刷牙嘍。
如果時間到了孩子反悔哭鬧,我們可以抱抱她說:“我知道不能繼續看你很難過,但我們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堅定地執行規則。
3. “自然後果”與“積極強化”聯動
當孩子喫飯時故意扔勺子,“自然後果法”首先會告訴孩子:勺子是用來喫飯的,你扔了它說明你喫飽了。
然後收起碗筷,直到下一餐前都不給他零食。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扔勺子=飢餓”的自然後果。
而當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時,要立刻給與具體積極的肯定:你把所有的玩具都送回家了,地面好整潔,你做得真棒!
讓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做法和結果之間的關係,下次他就會選擇要怎麼做。


無需思考的標準答案:
燃不出思想的火花
你的孩子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課文裏說月光像銀子,我怎麼就看不出來?
這道數學題太難了,我根本想象不出立體圖形的樣子!
老師問,磚頭還能用來做什麼,我覺得磚頭就是砌牆的,別的什麼也做不了。
當孩子說出這些話時,父母或許會簡單歸因爲 “沒用心”,但實際上這是想象力不足的體現。
這種狀況是怎麼造成的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爲310名中小學生做“家庭環境對兒童實用創造力影響”的測試時發現,家庭環境的“知識性”和“控制性”對孩子創造力產生的影響是消極的。
這兩個負面因素還有一個名稱就是“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看似正確,卻是摧毀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頭號殺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他們眼中沒有太多的規則束縛。
可當父母不斷地給出標準答案,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迎合,而非主動思考,孩子探索未知的熱情便會越來越少。
他們再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才能符合標準答案”,而不是“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未來孩子面對的是人工智能時代,知識可以通過AI快速獲取,但想象力和創造力卻是AI無法替代的。
孩童時期是孩子這兩項能力的重要發展階段,父母如果再要求孩子凡事都遵循“標準答案”,就等同於扼殺孩子未來賴以生存的關鍵能力。
我們通可以過改變和孩子互動方式,激發出孩子的靈性:
1. 以“問”代“答”
在孩子提問時,父母最大的價值不是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孩子捋清思路:
我們可以通過問:“你是怎麼想的?”將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你爲什麼這麼認爲呢?”鍛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經常這樣回應孩子的提問,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會越來越旺盛。
2. 營造“安全失敗”的環境
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會在害怕失敗的壓力下枯萎,我們必須讓孩子相信,比“做對”更重要的是“嘗試”本身。
當孩子失敗很沮喪時,我們可以鼓勵:“沒關係,至少我們又發現了一種行不通的方法,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還可以分享自己的“糗事”,讓孩子明白“不完美”是人之常情。
3. 創造“開放式”問題
日常對話多聊開放式問題,如:我想重新佈置一下書房,你有什麼想法?我們能用這些紙箱爲咪咪做個攀高架嗎?
然後讓孩子作爲主導去解決問題,他會頭腦風暴到很多設計靈感和可能性,這對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非常好的鍛鍊。
一旦成功,孩子將會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更有難度的挑戰。


育兒之路,任重而道遠,父母手中的藍圖描繪得不只是一個孩子的童年,更是一個獨立生命全部的未來。
當我們拒絕無度的物質給與,是教會孩子何爲界限;
當我們拒絕萬事包辦,是教會孩子何爲擔當;
當我們拒絕無限的寬容,是教會孩子何爲規則;
當我們拒絕提供答案,是教會孩子何爲思考。
這所有的“拒絕”,看似是收回,實則是更慷慨的給予。
我們收回的是溺愛的溫牀,給予的卻是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精神力量。
這,便是父母之愛,最深沉的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