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爸睡”和“跟媽睡”的區別,太真實,你家是不是也這樣?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11-17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過這種現象?

爸爸帶孩子睡覺,好,關燈、蓋被子、躺下、睡,孩子屁事沒有,度過一個祥和而愉快的夜晚。

但是,媽媽帶娃睡覺,換衣服、關燈、躺下,接下來,好戲來了:

媽媽,我身上癢;

媽媽,我渴,想喝水;

媽媽,我要尿;

媽媽,你聽外面什麼東西在叫。

沒什麼東西在叫,我只聽見你在叫,閉嘴,快睡!

世界終於安靜了。

爸爸知道後,還要得意地炫耀:“你看我帶孩子,他就很乖啊,啥事也沒有,睡得可香了,咋跟你就這麼多事呢?”

看着這欠揍的父子/女倆,真想打他們一頓。

同時,我們也難免會疑惑:“孩子跟媽睡,和跟爸爸睡,咋就區別這麼大呢?難道,真是我們做得不夠好麼?”

別急,我來給你分析分析,爲啥孩子會這樣“區別對待”。

一:爸媽與孩子關係模式不同

爸爸和媽媽,與孩子的關係模式,是不同的。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爸爸更看重“結果”

你發現沒,男人面對問題,永遠是直奔結果?

睡倒了就要爬起來,做錯了就要改正,遇到問題了就把問題解決掉,簡單粗暴。

那麼,他帶孩子睡覺時,那就目標明確,關燈,睡覺,就這麼簡單。

他通常規則明確、態度堅定。

孩子在這裏“討價還價”的空間不多,爲了避免碰壁,還不如乖乖睡。

●媽媽是“愛與包容”

但媽媽處理問題時,還會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和身體情況。

摔倒了?摔到哪裏了?疼不疼啊?媽媽揉揉吧。

身上癢?哪裏癢?我給你抓一下。

要喝水啊?那去喝吧。

媽媽對孩子的包容性強一些,孩子在她這裏,能得到更多的愛和接納,他敢於表達自己的一些小情緒,小需求。

所以在媽媽面前,他更放鬆一些,“小毛病”自然也多一些。

那還有什麼原因,會讓孩子在媽媽面前,事情很多呢?

二:孩子懂得“察言觀色”

別看孩子小,他可聰明着呢,最會“察言觀色”,尤其是對爸爸媽媽。

在爸爸面前,他可能也提過要求,可能也要起來做這做那,可能也纏着爸爸要講故事。

但他發現,爸爸說睡了就睡了,沒有商量的餘地。

或者,爸爸一躺下,比他睡得還快,連給他提要求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面對爸爸,他放棄了試探,覺得“此路不通”。

而面對媽媽,他說要喝水,媽媽馬上給他倒。

他說要聽故事,媽媽會說:“那講完這個我們就睡覺哦。”

他說這癢那癢,媽媽立馬就關切地給他撓。

他就知道:“媽媽比爸爸心軟,更願意滿足我的需求。”

他不找你找誰呢?

還有就是,通過對媽媽提要求,他能獲得媽媽的關注,以及對睡覺這件事有更多的“掌控感”。

所以,跟媽媽睡時,他會有各種各樣沒做完的事要做。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接着往下看。

三:媽媽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養育孩子,我們會提到一個詞“安全基地”。

這個安全基地,我們可以理解爲“家”:不管我們去哪、走多遠,累的時候,總會回到讓我們感覺安全、舒適、給予庇佑的家來。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心理上的“家”。

當受委屈了、害怕了、孤單了、難受了,他第一時間,是回到媽媽身邊,補充安全感。

白天他在學校,和朋友老師相處,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人際上的壓力、委屈。

回到家,好不容易到了晚上能和媽媽單獨相處,這時候,他就想通過得到媽媽的愛和關注,來梳理一下情緒。

而爸爸情感上比較大條,相對媽媽,他和孩子沒有建立這麼細膩的情感連接,孩子也就和爸爸聊的少一些。

看到這,你是不會是會覺得欣慰很多?

當你發現,你不在,孩子可乖了,你一在,孩子就有各種“幺蛾子”,千萬別自責,覺得是自己沒帶好娃。

相反,這是孩子信任你、依賴你、愛你的直接表現。

當然,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一躺下就事兒多,我們也可以和他建立一個固定的睡前儀式。

比如睡前預留20分鐘,上廁所、講故事、撓撓癢、抱一抱、講講想說的話。

關燈後,我們小嘴巴的拉鍊就需要關上,也不能再起身了。

當我們溫柔而堅定地執行後,孩子就慢慢知道,躺下就到了睡覺時間,不能再做其他事了。

孩子“跟爸爸睡”和“跟媽媽睡”的區別,你家是不是也這樣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