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吼罵完孩子,他從不記仇,還轉身就和你親?真相令人心酸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11-21

一位朋友說,她和老公吵架,她正在氣頭上。

而這時候,3歲的女兒過來纏着她說:“媽媽,講故事,講故事。”

她頓時來脾氣了:

“講什麼故事,你自己不會玩一會嗎?天天纏着我,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啊,纏你爸爸去!”

女兒被她這突如其來的怒火嚇到了,哇哇哭。

孩子一哭,她更煩躁了,吼了一句:“別哭了,煩死了!”

吼完,她就回到了房間,自己生悶氣。

過了一會,女兒小心翼翼地走到她身邊,淚眼婆娑地遞了一塊餅乾過來:

“媽媽,別生氣了,喫塊餅乾就好了。”

朋友頓時繃不住了,抱着女兒大哭,一邊哭一邊懊悔:“我這是在做什麼啊,爲什麼要拿孩子撒氣?”

事後再講這件事時,她還是無限地自責,同時她也好奇:

“爲什麼吼罵完孩子,她從不記仇,還轉身就和你親?”

真相,讓人心酸。

一:一種本能

孩子愛媽媽,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生存本能”。

因爲在自然界,任何一個幼崽,離開了媽媽,那是要面臨生死威脅的。

所以,對於幼崽來說,他不會因爲媽媽兇了他或者生媽媽的氣,他就不要你了,要出去單幹。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食物、溫暖、依靠的來源。

所以,出於這樣一種天性,就算媽媽兇他,他也會快速和媽媽和好,確保媽媽還是愛他的。

當然,這一點,只是自然界自動“設置”的一種“程序”,我們知道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原因,還在後面。

二:大腦發育不成熟

孩子情緒來得快、去得快、不記仇的另一個原因,跟他們大腦發育有關。

“記仇”,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首先,你得要“記得”對吧?

但說實話,你現在還記得多少6歲前的事情呢?除了印象特別深刻的,其餘基本都忘了對不對?

6歲前的孩子,他們基本活在當下,記憶力不是那麼強大。

而且,“記仇”,還得理清楚前因後果,爲什麼這是一個“仇”?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錯在哪,又對在哪?

這些,其實孩子是搞不清楚的。

既沒那麼強大的記憶力,只活在當下,又分不清楚是不是“仇”,所以,也就沒有“記仇”這一說啦。

但是,這也不是根本原因,你知道根本原因後,真的會既心酸又心疼。

三:無條件地愛

你覺得,在這世上,誰是無條件愛你的那個人?

誰呢?

父母嗎?

大部分情況,不是。

因爲在養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對孩子,是“有條件的”:你要聽話,你不能調皮,你要成績好,你要向誰誰誰看齊......

父母會給孩子很多期待,孩子滿足這些期待越多,父母表現的愛就越多。

那無條件愛你的人,是老公嗎?

呃,我想大部分人不會這麼認爲。

那,是誰呢?

是孩子。

孩子對你的愛,纔是無條件的。

他不會說,媽媽你要和隔壁小明的媽媽一樣聽我的話,我才愛你。

他也不會說,媽媽你要和隔壁二丫媽媽一樣有出息,我才愛你。

不管你是高矮胖瘦,還是貧富貴賤,他從出生那一刻,就只認準你,認準你是他唯一愛的、依戀的那個人。

在他心裏,愛大於憤怒。

即便你吼他,他也委屈、也生氣、也難過,但相比生你的氣,他更害怕失去你。

所以,你吼他,他依然要回過頭來跟你親,因爲愛,大過於憤怒。

看完後,你是不是有些心酸?

你可能會說:“我也不想吼他啊,吼完我也後悔,可就是控制不住啊。”

那,當我們實在情緒上頭,可以怎麼做,最大限度降低對孩子的傷害呢?

四:情緒失控別自責,2件事可彌補

當我們情緒來了,自己都難以控制的時候,以下2件事,一定要做。

①修復關係

能做到完全不朝孩子發脾氣,那我們就是神人,不是父母了。

當自己情緒不好、孩子做得不夠好時,我們難免會發火。

發火沒問題,但關鍵是,事後一定要修復關係。

有一次布妞很晚還不睡,我朝她發了脾氣,並且獨自去了另一個房間。

過了一會,她哭哭啼啼來找我。

看到她的樣子,我真的很心疼,也很自責,她睡不着就是睡不着,我爲什麼要因爲自己的焦慮責怪她呢?

於是,我跟她說:

“看到你這麼晚還不睡,我很擔心你早上起不來,一擔心,就着急兇了你。對不起。”

她摟住我說:“媽媽,我不怪你,明早你一叫我我就起,這樣晚上就睡得着了。”

我既感動她對我的愛,也心疼她的體貼,更慶幸自己及時修復關係,沒有讓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破裂。

我們朝孩子發脾氣,情緒平靜下來後,也要記得及時修復關係。可以蹲下身抱抱他,真誠地道歉:

“剛剛媽媽沒控制住情緒,對你大吼了,對不起。”

這能重新給孩子安全感,也能重新建立你們之間的聯接,讓親子關係不留裂痕。

②認清楚“人”和“事”

有時候,孩子做錯了,我們會說“你這個人怎樣怎樣”。

但犯錯,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不能因爲一個錯誤,去否定這個人本身。

如果我們要生氣,也不要說“你怎麼樣”“你總是怎麼樣”“你就是這麼個人”,這對孩子的傷害,會特別大。

我們可以只說事情,比如:

“你把髒手往衣服上擦,這會讓我洗你的衣服很費力,我有些生氣。”

“你把書本、玩具全拿出來不收,最全是我來收,我會很累,也會很煩,請你自己收拾好。”

我們講的是事情,發脾氣也是因爲事情,而不是他“這個人很壞”,那麼,他就知道,要改成的,是事情,而不是他本身就是個錯誤。

那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就不容易那麼斷裂。

孩子被吼不記仇,還轉身就和你親,這事,你遇到過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