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老一輩人總說,別看現在壓力大,要是生個孩子,肯定能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換作以前,我肯定會給這話貼上“催生”的標籤。
可自從自己升級爲父母,再加上見過許多家庭有孩子後的奇妙變化,我才後知後覺:
有的孩子,的確是來旺父母的。
比如,有的夫妻沒娃前,一天能吵八百回,可有了孩子,又重回熱戀期,誰也離不開誰。
再比如,有的家庭,因爲孩子的原因,躲過了一次大麻煩,或發現了一個新機會。
也許在不少人眼裏,這多少有點玄學的意思。
可實際上呢,那些有孩子後,生活逐漸迎來巨大改觀的家庭,並非運氣使然,而是“旺父母”的孩子身上,往往自帶3特質。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哪怕佔一條,都值得慶幸。

01.臉皮厚、沒心沒肺
這類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玻璃心、自愈能力強。
他們摔倒了哭兩聲,就爬起來接着玩。
被父母批評吼罵了轉頭就忘,甚至還會主動湊上來抱抱你。
面對這種情況,千萬別覺得孩子是“臉皮厚、沒出息”,在心理學上,這叫“高心理韌性”,是一種極爲珍貴的心理品質。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
童年時期“臉皮厚、沒心沒肺”的孩子,成年後應對挫折的能力更強,情緒更穩定,也更有出息。
而對父母來說,養育這樣一個孩子,往往能極大的減少育兒焦慮。
比如,不用小心翼翼怕傷害他的自尊心,也不必因一點小事就陷入“是不是我教育錯了”的自我懷疑。
更可貴的是,這類孩子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他們哪怕遇到挫折,也是該喫喫、該喝喝,將鬆弛感拉滿。
試想想,孩子的身體與心理,能夠保持雙重穩定和健康,讓父母省心省力,何嘗不是一種福報和幸運呢?

02.懂規矩,有規則意識
之前網上有個話題:養一個懂規矩,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感受?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
別懷疑,他就是爲人父母的福報。
爲什麼這麼講呢?
原因很簡單。
懂規矩的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而這種特質,不僅能避免自己遭受挫折和危險,還能讓父母省去無數麻煩。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就講過自家孩子的故事。
他說自己有次載着4歲女兒,開車回老家,在途徑一個路口時,因爲黃燈停車等待,引起後方車輛的不滿。
隨後,對方便頻頻惡意急剎和挑釁。
幾次三番下來,朋友的耐心被消磨殆盡,也全然忘了孩子在車上的事情,脾氣變得急躁,油門也越踩越兇。
就在兩方僵持不下的過程中,坐在後方的女兒,突然稚氣未脫的說道:“爸爸,你別這樣開車,我害怕,老師說安全駕駛最重要……”
這一下,朋友瞬間清醒,一邊降低車速“認慫”,一邊安慰女兒。
朋友後來回憶說,當時多虧了女兒,要不然接着開“鬥氣車”,不一定會發生什麼。
發現沒?那些懂規矩,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就像是給一個家庭,加了一層“保護罩”。
而這份安全感,或許纔是“旺父母”的最佳答案。

03.看得到愛,也能表達愛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
任何親密關係,能保持穩定和諧,且能提供正向能量的核心因素,就是“看得到”彼此的付出。
對應到親子關係上,也是如此。
就像有的孩子,只要媽媽剛拖完地,哪怕沒人叮囑,他也乖乖坐在原地不動。
還有的孩子,嘴比較甜,會說“爸爸媽媽我愛你”,會在父母疲憊時遞上一杯水,也會把幼兒園得到的小貼紙送給爸爸媽媽。
大家可別小看這些“小暖舉”,它們其實是家庭情感的“粘合劑”,能給父母帶來巨大的精神慰藉。
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愛的發現和表達,是家庭生命力的源泉。
孩子能看得到父母的辛苦與付出,並且主動表達愛,那麼就能讓父母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而這種滿足,不僅能驅散疲憊,還能讓父母更有動力面的生活的挑戰。
試想想,這樣的孩子,可不是來“旺父母”的呢。

其實,所謂的“旺父母”,從不是孩子的單向付出,而是孩子用自己的特質,與父母形成的良性互動。
當一個家庭被正向的能量場包裹,自然也就會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說起來,這就是一個彼此滋養、共同成長的過程。
當然,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纔是孩子形成良好特質的沃土。
所以,想讓孩子“旺自己”之前,先要經營自我,用心成長。
唯有此,孩子才能在父母潤物無聲的影響下,輸出溫暖與力量。
大家說,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