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順產的,婆婆總唸叨‘順產容易松’,老公在旁邊也不敢吭聲……但我確實感覺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了,我是不是就這樣了?”
我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先別自己嚇自己。你的身體剛完成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懷孕和分娩。它會發生變化,但同時也擁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咱們先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順產就等於鬆弛’,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下面這些話,想分享給每一位有類似擔憂的新手媽媽。
先弄明白:變化的主因,不單是“順產”那一下
我們可以把懷孕想象成揹着一個逐漸加重的揹包,持續了九個月:
- 體重增加、子宮增大,盆底肌肉一直承受着不小的壓力;
- 體內激素(比如鬆弛素)的變化,會讓韌帶變得更柔軟、有彈性,這是身體在爲寶寶出生鋪路;
- 腹部的肌肉(腹直肌)也會被拉長,身體的核心力量會暫時減弱。
所以,分娩只是這個漫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順產時,盆底確實會經歷短時間的伸展,但大多數人的身體組織會在產後幾周至幾個月裏慢慢恢復。選擇剖宮產,也並非拿到了“保護私密部位的保險單”:因爲整個孕期的影響已經存在,有些剖宮產的媽媽同樣會遇到漏尿、核心無力或體驗下降的情況。
我們感覺到的“不一樣”,常常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
- 傷口如果還沒完全癒合,會帶來緊張和痛感,身體會不自覺地“繃着”;
- 哺乳期間雌激素水平較低,可能導致乾澀,增加摩擦感;
- 帶娃的疲憊、睡眠不足、精神緊張,都會影響投入度和感受;
- 盆底肌的力量和協調性還沒完全恢復,會讓人覺得“撐託感”不如從前。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的媽媽順產後感覺很好,而有的媽媽即使剖宮產也會覺得不適。關鍵在於產後的科學恢復,而不僅僅是分娩方式的選擇。

小林的診室故事:焦慮背後,常是方法和信心的缺失
我請小林具體說說她的感受。她提到:
- 打個噴嚏或大笑時,偶爾會漏一點尿;
- 親密時總不敢放鬆,心裏怕疼;
- 產後兩個月,有時會覺得乾澀,潤滑不足;
- 家裏親戚半開玩笑地說“順產會變鬆”,她聽了心裏更不是滋味。
我們爲她做了盆底功能評估,發現主要是力量偏弱、協調性不足,並沒有嚴重的器質性問題。於是我們一起制定了一個分三步走的計劃:調整日常習慣、進行溫和訓練、加強伴侶之間的溝通。兩個月後回來複查,她笑着說:“現在心裏踏實多了,沒想到身體比我想象的更有彈性。”
怎樣算恢復得好?什麼情況該去看醫生?
- 產後0–6周(產褥期):惡露逐漸乾淨,會陰傷口癒合,盆底開始慢慢“找回感覺”。偶爾漏尿、輕微的下墜感可能是暫時的。
- 產後6–12周:力量和協調性逐步改善。經醫生檢查確認恢復良好後,可以嘗試同房,注意使用潤滑劑,並做好溝通。
- 產後3–6個月:多數媽媽能恢復到比較理想的狀態。堅持正確的訓練是關鍵。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及時就醫:
- 持續或加重的漏尿、漏氣、排便控制困難;
- 感覺陰道有下墜感,或能看到有組織膨出;
- 同房時持續疼痛,或傷口反覆疼痛、有異常分泌物、發燒;
- 焦慮、低落的情緒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別一個人硬扛。去婦產科或盆底康復科做個系統評估,問題發現得越早,解決起來往往越容易。

安心恢復指南:把能做的事,一步步做起來
我喜歡把產後恢復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清晰的重點。
第一階段:0–6周,以“休養”爲主(休息比鍛鍊更重要)
- 好好休息:儘量側臥休息,抱娃時用枕頭支撐手臂,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着。
- 順暢排便:多喝水,多喫蔬菜。如果排便費力,可以請醫生開一些溫和的軟化劑,避免用力屏氣。
- 巧打噴嚏、咳嗽:在打噴嚏或咳嗽前,有意識地輕輕收緊盆底肌,同時微微張口呼氣,能減輕對盆底的衝擊。
- 傷口護理:保持清潔和乾燥,如果傷口持續疼痛或有異味,要及時複查。
可以嘗試的溫和活動:
- 腹式呼吸:平躺,手放腹部,吸氣時感覺腹部微微鼓起,呼氣時自然回落,感受盆底隨之輕柔地起伏。
- 骨盆傾動:仰臥屈膝,非常緩慢、小幅地做骨盆前後傾動,以不產生疼痛爲準。
第二階段:6–12周,逐步“重建”力量和協調
可以開始進行一些針對盆底和核心的恢復性練習,一定循序漸進。
- 盆底肌基礎練習(凱格爾運動):
- 姿勢:仰臥或坐着,保持背部自然伸直。
- 動作:呼氣時,想象輕輕向上提起陰道和肛門(類似憋尿的感覺,但不要真的在小便時練);吸氣時,完全放鬆。
- 頻率:每次收縮保持3–5秒,然後放鬆同樣時間,每組10次,每天做2–3組。
- 要點:只專注盆底肌發力,避免憋氣或夾緊臀部。
- 動作協調練習:
- 養成“先呼氣再發力”的習慣:比如在抱孩子、起身、上樓梯之前,先呼氣,並輕輕收緊盆底肌,然後再做動作。
- 輕量力量練習:比如橋式(仰臥屈膝抬臀)、側臥抬膝(蚌式開合),每組10–12次,做2–3組,以不感到疼痛爲前提。
- 日常生活注意:
- 每天可分次進行20–30分鐘的散步,曬曬太陽。
- 暫時避免提重物、跳繩、大重量深蹲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運動。
關於恢復親密關係(需經醫生確認恢復良好後):
- 放慢節奏,不必強求,重點是重新建立安全感;
- 選擇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舒適的姿勢,過程中隨時溝通感受;
- 哺乳期容易乾澀,水溶性潤滑劑能很大程度提升舒適度;充分的前戲和坦誠的交流是最好的“潤滑劑”。
第三階段:3–6個月,提升“耐力”和整體功能
- 增加耐力:逐漸將凱格爾運動的保持時間延長到8–10秒,並適當增加每組次數和每天組數。
- 融入生活:把盆底肌的收縮意識融入日常動作,比如抱娃、提東西、上樓前都先呼氣收緊。
- 核心穩定訓練:可以加入像“死蟲式”、“鳥狗式”這類低衝擊的核心訓練,始終記得“不痛、不憋氣”。
你可能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現:“哎,我現在打噴嚏不用提前緊張了。”這就是身體給你的積極信號。

關於分娩方式的客觀看待
- 懷孕本身是引起盆底變化的主要原因,分娩方式只是因素之一。
- 順產中,如果胎兒過大、產程過長、使用了產鉗或吸引器,或是有深度撕裂,可能會增加盆底恢復的難度。
- 剖宮產避免了產道經過胎兒,但腹部有切口,可能影響核心肌羣恢復,也可能發生盆腔粘連等問題。
我們不必給任何一種分娩方式貼上好或壞的標籤。你的選擇是基於當時母嬰安全的最佳決定。而產後的恢復效果,更多地取決於科學的指導、耐心的實踐和良好的支持。
伴侶的支持:理解和行動同樣重要
試着把您的感受和需要坦誠地告訴伴侶。可以這樣開始對話:
- “我的身體還在恢復期,可能需要更緩慢、更溫柔的節奏。”
- “使用潤滑劑會讓我感覺更舒適,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好。”
- “如果我覺得不舒服需要暫停,你能立刻停下來嗎?這對我很重要。”
伴侶的回應可以傳遞溫暖的力量:
- “沒關係,我們慢慢來,你感覺舒服最重要。”
- “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我爲你驕傲。”
親密的含義很廣,不僅僅是某一種行爲。彼此的尊重、看見和體貼,會讓恢復之路走得更順暢。
每日小貼士:今天就能開始的5件事
- 保證喝足水、喫夠果蔬,避免排便費力。
- 打噴嚏、咳嗽前,下意識“輕收盆底+呼氣”。
- 每天做3組簡單的凱格爾運動,配合呼吸,不勉強。
- 散散步,見見陽光,儘量找機會補覺。
- 如果同房感覺乾澀,記得用潤滑劑;如果疼痛,就暫停,下次再試。
同時,注意避開這些常見的誤區:
- 不要輕信或使用宣稱有“瞬間緊緻”效果的產品或陰道燻蒸等沒有科學依據的方法。
- 不要過早進行高強度跳躍(如跳繩)、仰臥起坐等運動。
- 不要刻意在小便時中斷尿流來練習,以免引起尿路問題。
幾個常見問題
- 產後多久可以恢復性生活?
- 一般建議產後6周複查,醫生確認恢復良好後再開始嘗試。哺乳期容易乾澀,準備好潤滑劑,溝通好彼此的感受很重要。
- 通過鍛鍊真的能“變緊”嗎?
- 恢復的目標不是追求“越緊越好”,而是恢復良好的肌肉力量和彈性,更重要的是能收放自如的協調能力。很多時候的不適感反而源於不會放鬆。
- 這會影響生二胎嗎?
- 大多數女性通過科學的恢復,懷二胎前身體狀態能調整得不錯。如果第一胎後就有明顯的脫垂或漏尿等問題,建議在備孕前諮詢醫生,進行專門的評估和康復訓練。

最後想說的話
成爲母親後,我們的身體寫下了一段新的故事。它並非“不如從前”,而是正走在“重新整合”的路上。順產不直接等於鬆弛,剖宮產也不是萬全之策。真正定義你產後狀態的,是時間、是科學的方法、是家人的支持,更是你願意給自己耐心和信心的那份心態。
如果你此刻正感到焦慮,請先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不妨從文章裏提到的一兩個小方法開始嘗試,堅持一週,再看看變化。很多時候,安心就來自於“我知道該怎麼做,並且我正在做”。期待有一天,你能微笑着告訴自己:“我感覺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