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獎孩子,有4句話要謹慎說,沒營養,還容易越說越“叛逆”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11-19

跟朋友閒聊,她提起了正在上初中的女兒。

朋友說,前段時間學校組織歌唱比賽,女兒也參加了,還一舉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得知成績的第一時間,她就趕忙說了一句“你真棒”。

可沒成想,女兒非但不承情,還冷着臉回擊道:“哪裏棒了”?

就在朋友一時語塞的空檔,女兒又扔下一句“翻來覆去就那一句,不會誇就別誇”後轉身回了臥室。

朋友想不通,明明自己是好心,怎麼反倒還引起了這麼大的怒氣?

其實,像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裏,可沒少上演。

作爲父母,我們都希望通過讚美,來給孩子建立自信。

然而,那些脫口而出的讚美,若不夠恰當準確,不僅缺乏營養,還可能迎來孩子強烈的叛逆。

尤其是以下四句誇獎之語,更得謹慎去說。

01.“你真棒,可真聰明”

這句話看似無害,實則會產生兩方面的負面影響。

其一,很容易將孩子的價值,固定在“聰明”這個特質上。

久而久之,他們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因此在面對困難時,更害怕挑戰。

因爲在這類孩子眼中,一旦遭遇失敗,相當於在否定自我。

甚至,他們爲了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主動迴避一切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和阻攔的事情。

其二,空洞的誇獎,會招惹孩子的不滿。

就拿我朋友誇孩子歌唱比賽得了第三名來說。

讚賞本沒有問題,可是在她誇女兒之前,從未想過孩子是否對這樣的成績滿意。

與此同時,在不明確女兒感受和需求的情況下,還沒有具體內容去填充,就有了敷衍了事的嫌疑。

聽在孩子耳裏,缺乏感同身受的誇獎,就極容易被定義爲表面文章。

所以,正確的誇獎方式是:

將關注點從天賦轉移到“努力過程”。

比如,“這段時間你一直在練習唱歌,第一次參加歌唱比賽,就獲得了第三名,這不僅是天賦,更是你努力而來的結果”。

這樣的誇獎,培養的是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

02.“你可比XX厲害多了”

這種比較式的誇獎,往往會帶來雙重傷害。

一方面,它讓孩子的價值感建立在“比別人強”的基礎上。

一旦遭遇更強者,之前所積累的自信心,就會瞬間崩塌。

另一方面,它使得孩子習慣於從他人的失敗中獲取滿足感和優越感,不利於培養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美國兒童心理學會研究發現:

長期被對比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競爭焦慮,無法正確看待他人的優點,甚至容易滋生嫉妒心理。

除此之外,像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聽到這類誇獎,往往還會因父母的“攀比心”而出現叛逆心理。

所以,正確誇獎的方式是:

把重點放在幫助孩子關注自身的進步上面。

比如,你這次比上次答題的速度快了許多,準確率也提了上來。

這種誇獎讓孩子去親證自己的變化,建立內在的評價標準,從而更容易接納和挑戰自我。

03.“你讓爸爸媽媽很驕傲”

這句話的錯誤之處在於:

把孩子的成就,與父母的情緒直接掛鉤,無形之中傳遞了“條件式”的愛。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爲,只有當自己做得好時,父母纔會愛自己。

這種外在驅動力的誇獎,會讓孩子成爲“討好者”,不斷尋求他人認可。

或者在未來某一天,用叛逆行爲來向父母宣誓:“我不要爲你們而活”。

說簡單點,孩子是獨立個體,並不屬於父母的附庸。

一旦將孩子的價值與父母情緒關聯,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裏,自我就會慢慢淡化。

所以,正確的誇獎方式是:

將焦點轉回到孩子自身。

比如,“你一定爲自己感到驕傲吧”。

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學會爲自己負責,建立內在動機,明白努力是爲了自己,而非取悅任何人。

04.“你真乖,可真聽話”

這句話堪稱中國家庭中,最爲常見的誇獎。

可某種意義上,它也屬於最不公平的一種誇獎。

因爲這樣的誇獎,本質上是在獎勵孩子的順從,其背後隱藏着的是父母居高臨下的“掌控感”。

很多孩子聽到這種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絲毫的“共情”和“平等”,只能服從於權威。

久而久之,這類孩子容易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也不敢表達不同意見。

但是當他們自我意識覺醒時,就可能用極端叛逆,來補償被壓抑的自主需求,掙脫父母所設定的枷鎖。

所以,正確的誇獎方式是:

肯定孩子的思考和選擇。

比如,“我欣賞你做出這個決定的方式”或“你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理性溝通的方式特別好”。

這樣的誇獎,不僅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而且還可以鼓勵他們成爲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而非盲目順從的“乖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教育的本質是心靈喚醒心靈。

就像是誇獎孩子,從來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討好,而是用真誠的觀察肯定他們的努力與品格。

所以作爲父母,只有摒棄那些沒營養的無效誇獎,用具體、聚焦、尊重的讚美,才能真正喚醒一個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自信、從容中成長,親子關係,也能遠離叛逆的陷阱。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