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小時候,性格比較倔,我爸說什麼,他偏不聽。
我爸要他寫作業,他說:“晚一點寫。”
我爸要他加衣服,他說:“你要熱死我啊。”
我爸要他別出去玩,在家待着,他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
氣得我爸給我姐打電話:“我受不了了,說一句頂一句,你自己回來帶!”
我姐也很無奈,怎麼生了個孩子,這麼愛頂嘴呢?
我們養育孩子,有的孩子,你說他,他習慣性頂嘴;而有的孩子,你說他,他聽着,也不反駁你。
那你知道,“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嗎?
10年後差距明顯,你別不在意。

一:4種姿態
薩提亞“冰山理論”,提出4種應對姿態: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父母的養育方式,他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生存機制”。
比如:
指責:你兇他,他兇你;你大聲吼他,他比你更大聲。
討好:你兇他,他馬上討好你,很乖、很懂事,保證不再惹你生氣。
超理智:你兇他,他跟你講道理,什麼老師說、孔子說、孟子說,反正你就是說不過他。
打岔:根本不接你的話,你說東,他說西。
那孩子“頂嘴”與“不頂嘴”,是怎麼體現這4種應對姿態的呢?

二:頂嘴與不頂嘴
孩子頂嘴與不頂嘴,他的應對姿態是不一樣的。
①“頂嘴”的孩子
朋友說,她催孩子快點走,語氣有些着急和不耐煩,結果兒子說:
“你這樣說話,跟姥姥一樣,都讓人討厭。”
朋友愣住了,她沒想到,兒子會這樣說她和姥姥,而且還這麼傷人。
頂嘴的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指責。
“你憑什麼管我看手機,你們自己不也總是看嗎?”
“你對我的方式,真讓人討厭。”
他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思考事情本身,而是先指責對方:“都是你的錯,我沒錯。”
頂嘴除了“指責”,其實還有一種方式,是“講道理”。
你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都沒飯喫。
他回:“李白都說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既然來到這世間,肯定是有用的,將來餓不死,你就別操心了。”
你說一句,他就搬出一個著名人物來,引經據典,反正就不停地跟你講道理。
他雖然沒發脾氣,沒跟你吵,但這種頂嘴方式,會讓你覺得好無力,又無可奈何。

②“不頂嘴”的孩子
不頂嘴的孩子,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就是“討好”。
你一說他,他馬上變得順從,跟你道歉:“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這樣做了,你渴了嗎,我給你倒杯水吧。”
然後做什麼都考慮你的感受,順着你來,但他心裏,卻藏了無數委屈。
另一種“不頂嘴”的方式,就是“轉移話題”。
你說他:“你怎麼老是把東西翻出來不收拾,家裏弄得亂七八糟。”
他馬上轉移話題:“媽媽,別生氣了,生氣就不好看了。”或者:“媽媽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好,你要不要看看?”
他不跟你頂,卻用轉移話題的方式,巧妙地避開這個問題,聊別的。
那10年以後,他們會變成什麼樣?

三:10年後,差距明顯
孩子不同的應對方式,會有什麼不同的後果呢?
等10年過後,他形成了這樣的應對方式,那麼,他對待別人,也基本是用這樣的方式。
比如指責型的孩子。
遇到問題,他脾氣馬上就上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說或罵別人一通。
可誰又喜歡動不動就責怪別人的人呢?
他很容易跟人吵,人際關係往往比較差。人緣不好,生活中不順的事情,也就多了。甚至發展還會受到限制。
又比如總是講道理的人。
他長大後,就像個“機器”一樣,不講感情,只講道理。
這樣的人,婚姻一般不會很幸福。因爲另一半,會實在受不了他的“大道理”。
那討好型的人呢?
他長大後,總是迎合、討好別人,而自己卻有受不完的委屈。
表面看,他性格溫和,從不與人起衝突,但實際上,他過得很憋屈、壓抑,幸福感很低。
最後的打岔型(轉移話題)。
他轉移話題的目的,是逃避。
一遇到問題,他就逃避,從不面對。你想跟他溝通,他從不正面回應你。
這樣的人,缺乏目標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難在某一領域深耕,很容易半途而廢。
看到這,你可能犯糊塗了:“那頂嘴不行,不頂嘴也不行,到底哪樣纔可以啊?”
我們往下看。

四:如何溝通?
薩提亞“冰山理論”指出,指責、講道理、打岔、討好,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而要養出“理想中”的孩子,就是“一致性溝通”。
什麼是一致性溝通呢?
就是我們跟他說問題時,他既能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又能清晰說出自己的觀點,還願意直面問題,並且解決這個問題。
那如何養出這種理想中的孩子?
前提是,我們能跟孩子做“一致性”溝通,而不是一上來就責罵他、兇他、只跟他講道理。
劃重點!!
若想要跟孩子有技巧、藝術的溝通,以下步驟,請你背下來!
①看見行爲
冰山第一層,是行爲,也就是顯而易見的,我們能看見的行爲。
比如孩子一週有3次沒做作業。
我們別說“你總是不做作業,這麼不愛學習,以後找工作都沒人要你!”
我們只說行爲,說事實。
事實是什麼?
事實就是,他一週有3次沒做作業,而不是“總不做”、“不愛學習”這類標籤。
那麼,我們就只針對這個行爲來說:“老師跟我說,你這周有3次沒交作業,是真的嗎?”

②表達感受
如果他真的是這樣,那又有什麼感受?
生氣。嗯,還有呢?
焦慮。還有呢?
着急。
那就告訴他你的真實感受:
“媽媽知道這件事後,是有些生氣的,生氣你沒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另外,媽媽也有些焦慮和着急,害怕你成績不好,將來考不上好學校,以後要做很辛苦的工作,活得很累。”
③說出想法
我們之所以着急、焦慮,是爲什麼呢?
你有沒有想過,你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你希望他將來過得好對不對?希望他能輕鬆一些,幸福一些,自由自在一些。
那就直接告訴他:
“你可以去觀察,那些凡是有成就的,基本都是有學識的人。媽媽也想要你將來過得好,路能寬廣一些,活得輕鬆幸福一些。”

④表達期待
最後一步,表達期待,解決問題:
“媽媽希望,你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功課做好。”
給予支持:“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需要媽媽幫忙嗎?”
走完了這4步,孩子基本就能跟你敞開心扉,談談他的想法和遇到的難題了。
這時候,他更願意聽你的,也更願意做出改變。
行爲—感受—想法—期待,4個步驟下來,你就完成了“一致性溝通”。
這樣表達多了,你就是一位高情商表達的高手了!
姐妹們,給我記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