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劉國樑女兒劉宇婕代表四川隊首次征戰全運會高爾夫球比賽,取得女子團體第五名的成績。
劉國樑也現身比賽現場,爲女兒加油。劉宇婕透露,自己參加比賽還帶了作業,每天晚上一個小時上課或者寫作業。

今年8月,劉宇婕在廣東女子公開賽上奪得職業首冠,她在賽後自信地表示:“在15歲贏下職業賽冠軍,我至少能和爸爸打平,可能還贏了一點兒。”
身爲乒壇傳奇,劉國樑卻爲女兒選擇了高爾夫賽道,他幽默地說是爲了“圓自己的夢”,更深層的原因,是希望孩子能擺脫“劉國樑女兒”的光環與陰影,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裏,憑自己的實力闖出一片天。
從全運會的新秀到職業賽的冠軍,劉宇婕的每一步都走得清晰而堅定。她的故事,早已超越“冠軍二代”的標籤,成爲一個關於獨立、熱愛與傳承的鮮活範本。
其實,不僅僅劉國樑,還有鄧亞萍、田亮這些冠軍父母們,也在踐行着“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更是身體力行地教導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冠軍,但願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勇氣和力量乘風破浪。
它告訴我們,最好的傳承,不是活成父母的翻版,而是在他們的守望下,最終成就獨一無二的、閃閃發光的自己。
01
“我有一個夢想,是超越我爸!”
說起劉國樑,他絕對是國乒界的天花板。
6歲打球,16歲拿冠軍,23歲獲中國男乒史上第一個大滿貫,27歲榮升最年輕主帥,帶出張繼科、馬龍等一衆大滿貫選手……
可有個“黃毛丫頭”卻說:我要超越你。

這個姑娘7歲就拿下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冠軍,獲得同年齡段最高榮譽,比劉國樑第一個世界冠軍早了足足9年。
在獲獎現場,她的一番宣言High翻全場:
“爸爸是我人生的榜樣,我有一個夢想是要超越他,我現在7歲,我做到了!”
聽了這話,被“打敗”的劉國樑掌聲雷動。原來,這姑娘是他的大女兒劉宇婕。
劉宇婕,小名叫贏贏,她還有個雙胞胎妹妹叫劉宇彤,小名一一。
顧名思義,“先贏了球,再拿第一”。
可以說,從孩子出生起,劉國樑夫婦就對她們寄予厚望。
起初,兩個孩子如他們所願,對體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贏贏喜歡高爾夫,一一喜歡乒乓球。可練着練着,贏贏越發堅定要打高爾夫,一一卻說啥也不想練乒乓球了。
對此,劉國樑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培養一個運動員有多難,“冠二代”壓力有多大。作爲冠軍教練,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繼承衣鉢。但作爲父親,他必須爲孩子的將來考慮,不能讓她活在自己的陰影下。
最後,他想明白了:
“不喜歡絕對不能勉強,沒有天賦絕對不能培養。”

他開始因材施教:
將自由還給一一,讓她在喜歡的藝術上天馬行空;
將嚴格留給贏贏,用運動員的標準管理她,讓她看到金牌的另一面是汗水、眼淚和熱血。

他告訴女兒,偶像不只是用來崇拜的,而是用來學習、超越的。
他指導孩子精進球技,強大心臟,孩子的技術和心態得以快速提升。

有一次,贏贏打比賽,怎麼也打不過水麪。她就從馬路上滾,滾也要把球滾過去。
看着小小的人兒,不怕輸、不輕言放棄,劉國樑無比感動。
更讓他自豪的是,兩年後,贏贏就是在這個曾摔倒過的地方開啓了奪冠之路。
不只是贏贏,一一也很優秀。

她很有藝術細胞,在參加《小小演說家》時,曾說:“爸爸和姐姐都是冠軍,我也不會輸給他們的,總有一天,我也會拿到屬於自己的冠軍。”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讓他們有上進的內驅力,無論走哪條路,都目標堅定、不懈努力,冠軍遺傳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不是天賦、人脈,而是體育精神。
02
“媽媽讓我打球,我卻想玩電競。”
當然,體育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
有的孩子天生不服輸,有的孩子卻生性太佛,比如說鄧亞萍的兒子就是如此。
說起鄧亞萍,她絕對是傳奇而勵志的典型代表。
5歲打球,9歲斬獲冠軍頭銜,因身高問題接連被拒。她毫不氣餒,突破身體極限,用實力敲響國家隊大門,成爲中國女乒首位大滿貫選手,手握18個世界冠軍,是響噹噹的初代大魔王、乒乓女皇。
可偏生她的兒子林翰銘好勝心不強,輸了球也不急,這曾讓鄧亞萍搖頭不已。
更讓她無奈的是,身高沒優勢、身體不強壯的兒子,最喜歡的還是籃球。

雖說不看好,鄧亞萍還是選擇尊重,沒有一味打壓,而是採用“教練式育兒”的方法,循循善誘,慢慢讓孩子認清現實。
直到9歲時,孩子才決定改練更適合的乒乓球。
鄧亞萍知道兒子對乒乓球的熱愛不夠深,便想辦法激活他的野心。
集中精力教他練最容易得分的發球,一練就是兩個半小時。
兒子哭鬧,她也不理,練多了,也就練出了手感。第二天比賽時,克服發球弱點,兒子破天荒地贏了比賽。
體會過贏的快感,兒子開始認同母親的做法。
誰知,後來他又愛上了電競。
這要擱別的父母,訓孩子一頓在所難免,可鄧亞萍沒有。
她發現兒子的遊戲水平竟能排進全市前八,接連考察了兩家頂級電競俱樂部,還告訴兒子如果真的喜歡,就送他去訓練:“電競冠軍也是冠軍嘛!”
林翰銘一聽,瞬間打了退堂鼓。在他看來,打球是愛好,而電競也只是解壓的手段而已,他內心想走的還是學習的路。
然而,正如鄧亞萍所說,職業與玩兒不是一回事。
所謂好媽媽不是任由孩子隨心所欲,而是在他們心志不堅時,幫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後來,林翰銘在求勝心和佛系之間找到了平衡,練球更加刻苦了。2020年,他終於傳來了好消息,一舉奪得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
“兒子拿了冠軍,比我自己奪冠還高興。”
臺上是冠軍,臺下是媽媽。每一個母親都盼望孩子成材,可望子成龍靠的是守望。

明知孩子佛系,還讓他競技,鄧亞萍並非是讓孩子必須成爲世界冠軍,而是希望培養他的體育精神,讓他擁有無懼挑戰的霸氣,直面未來。
體育精神也是一種挫折教育。乒乓球帶來的不只是競技,還是意志力、目標感的養成。正如鄧亞萍所說:情願你痛,也不願你甩鍋給人生。
引導、陪伴、目送孩子一路向上,體育精神貴在成長。
03
體育精神,是每個孩子築夢的“巢”
在“冠二代”裏,還有很多孩子也在用體育精神爲理想打拼。
田亮的女兒田雨橙就是典型代表。
遙想當年,在《爸爸去哪兒》裏,這個“像風一樣的女子”火遍大江南北。
運動細胞發達,大長腿,就連教練都鼓動她做條“美人魚”。誰知,她沒去跳水隊報道,竟然跑去隔壁做了網球職業選手,還一舉得到了世界頂級教練的大力認可,說她未來可期。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田亮的鼓勵。
小時候,森碟愛哭鼻子,田亮就鼓勵她:不要害怕,勇敢嘗試。
後來,女兒愛上網球,田亮就當起女兒的球童和頭號球迷:陪女兒練球練體能,附送按摩服務。

訓練的路很苦,森碟常常練到腳踝起血泡,這讓老爸心疼又欣慰。
然而,自己選的路,再辛苦也堅持。付出不捨晝夜,網球新星冉冉升起。
冠軍養育孩子,不靠狠心,鼓勵至上,卻用過往的戰績、當下的支持和未來的堅定給了孩子一股狠勁兒,讓他們習得了自主和執着。
其實,冠軍也是普通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在育兒的路上,他們和我們一樣面臨着種種難題。
可是,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在頂級賽事中幾經沉浮,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輕體育天賦,看重體育精神。
讓孩子不怕喫苦,增強體質,增加興趣,學會公平競爭,團結合作,挑戰自我。
精神的傳承比是否繼承衣鉢更重要,內驅力纔是面對人生海海的原動力。
父母的榮耀是光環,卻也有可能是陰影。與其讓孩子被遮擋,不如讓他們找到適合的方向。
而我們關注“冠二代”,不該只爲成績鼓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體育精神不是運動員的專利,不是“冠二代”獨享,而是每個家庭都該培養的精神內核,讓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爲孩子的夢想護航。
誰都不是天生的冠軍,用體育精神築巢,敢超越自己,每個孩子都能乘風破浪。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中國家庭幸福生活引領者,專注女性成長與婚姻幸福,探討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家人。《婚姻與家庭》雜誌出品。(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婚姻與家庭雜誌)
(本文部分圖片爲AI製作)
一審:曹 磊
二審:李 津
三審:趙海旭




